我们这个民族是否应该放弃读书,然后全部去摊煎饼?
声明:从今天开始,你们看到的在这个网站由这个ID发布的任何文章都将毫无例外的是一篇旧文
我并不是第一次看到这种新闻,每次都会思索很久:思索读书无用论到底还要贻害多少群体,思索我们这个民族为什么要读书。
01
我们必须承认,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读书人,十年寒窗的熬炼将古人之道,谦德之效淬进了他们的血脉当中。作为圣人的门徒,他们应当受到尊重。
在一个读书无用论鼓吹者的心目中,在北京城内靠卖力气,没有社保、休假和固定摊位能月入八千已经可以算是人上人,这种“成就”已经足以让他认为自己比读书人强。强的依据从何而来?无非是他觉得读书人在北京城一年赚不了十万块钱。
如果你高考结束后没有选择摊煎饼而是继续读书,三年也好,四年也好,之后再步入社会,或许不会说出这种没有眼界的话。但终究,社会还是过早地将你变为了一个每天只会重复“要不要葱花?要不要香菜?要不要辣椒?”无趣的人。
从你对读书颇有偏见的贬低中我能清晰地猜测到你面对镜头时暂时狠狠出了胸中的一口恶气,凌厉的目光落在锈迹斑斑的铁盒上,里面凌乱地装着浸满油渍的钱币。你每天要守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视野里装着这一亩三分地的“天下”。
你边充满警惕地环顾着城管的踪迹,边自信爆棚地往炉灶上甩下三四两的面糊,等待翻边的过程中,信誓旦旦地盘算着向世界证明“摊煎饼比读书强”。
从你洒下的葱花中我能闻出浮躁,从你敲打蛋壳让其碎裂的声音中我能听出之中夹杂的焦虑。除了抱定一个“读书无用”的想法,你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思索,你只知道只要手里握着一把铁铲,你就算还活在这个世界上。
你从铁罐中刷起辣酱和甜面酱的动作谈不上从容,甚至有些狼狈不堪,因为支配你一举一动的是站在燃炉旁一群和你全然不相干的人,他们火急火燎地催促,行色匆匆地埋怨。只付了几块钱,便足以交换到能给你脸色看的特权,你轻视读书,因此只能这样廉价地活着。
十年前,济南的煎饼果子2.5元一套,如今变成了4.5元(可能在北京会高一些),当被问及这两块钱的涨价从何而来时,我想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面粉、鸡蛋、油条等原料的价格上涨,而你的劳动价值依旧停留在原地,因为你除了摊煎饼没有培养出什么技能。
你面临着一个直白且残酷的现实,这十年的光阴都在等待熥着氤氲蒸汽的饼皮成形中慢慢流逝,不断弥补的只有油条从2.5元一斤涨到6元一斤给你带来的成本上涨。就连你为这个社会贡献出的一套煎饼,它的命运也不过是跟着别人踏上了公交,一路颠簸着来到公司,被匆匆嚼碎,咽入食道,挤进胃肠,冲入马桶,周而复始地落入俗套。
十年后,你依旧在握着那把更加陈旧的铁铲,付出着同样的血汗,做着毫无技术含量的营生,在应该放松的闲暇之余依旧和着面糊,切着葱段,择着香菜。唯一不同的是对你围追堵截的那一拨城管已经由正式工换成了临时工,给你甩脸子的换成了之前那波人的孩子。
或许,你并没有变得比一个读书人强,反而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一切恐怕为时已晚。
02
我们这个民族究竟为什么要读书?因为我们需要驱散无知和短见;为了扬风骨,懂天理,知敬畏,明是非;为了在当下不感到无聊,对未来不感到恐惧。
我想,真正的读书人必然有自己明显的特质:他们一辈子不会趋附,不人云亦云,不屈就,不逆不忤,不群不戾,不彷徨。
自古一来,在读书这条路上一马平川者有之,大器晚成者有之,后来居上者亦有之。只是在我们的印象中,好像读书与赚大钱不太搭边,而往往一些出名的读书人总以清贫的形象示人,在以财力论成败的当今社会,读书反而成了一件有些丢脸的事情,看贬读书的言论大行其道,在人们的价值观世界里登堂入室。
因此,有些人动摇了。
读书可能无法让你一夜暴富,但绝不至于让你沦落到“食不果腹,看轻知识”的地步,只是可能现在的你有些操之过急,步履慢了一些,才把自己逼进了这条死胡同,用“我读书还没一个摊煎饼的挣得多”这个看似不合理的现实去难为自己。
03
读书无用论是一个非常沉重的命题,从来都是存在于逼仄的空间内,狭隘的视野中,咬合、啃噬着心智,消耗着我们对未来的耐心。它看似很有分量,以至于可以压垮我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信仰。这些人越是肆意发泄对读书的仇视,映射到现实中的尴尬中越是会继续无限放大。
世界上有千万种职业,似乎大多都可以用“……的”来一言以蔽之,我们可以称他们为“摊煎饼的”“卖馄饨的”“炸油条的”,但谁会只用一个“读书的”就把这批民族的希望打发掉?必然会毕恭毕敬地尊称一声他们为“读书人”。
诚然,没受过良好教育却成功的大有人在,但他们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没去读书,而恰恰是他们有一颗想让自己后代能安安稳稳读书而不是像自己这样留下遗憾的决心,才会如此拼命并受到上天的眷顾。
一张煎饼兜不过二两面、一个鸡蛋和几叶生菜,最多再有一句寡淡苍白的“读书比不上摊煎饼”,恐怕再也没有其他。
我们这个民族应该有一群读书人的存在,为中国注入一些铜臭气、市井气以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