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房地产行业分析框架的小想法

2019-04-22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蘑菇的树洞

每次面试,最蹙的问题就是说说你对行业的理解。写报告的时候都会接触到行研,也看过行研报告,但是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框架是散的,没有成逻辑的东西,今天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梳理一下。今天先写一下自己对房地产企业的想法吧。

分析企业的逻辑一般都是从宏中微三个角度来分析。宏观来看,2018年整体的融资环境整体是偏紧的。但是也是分区间的,前半年都是偏紧,但是到去年年底与今年年初的时候,央行放了一波水,从发债的情况看,房地产企业的债券发行的金额是逐年增长的。但是到了今年,央行又觉得水放的有点多了,又开始往回收。所以整体上是偏紧,但是阶段性宽松的一个宏观环境。国家的宽松政策,是希望把钱都流到实体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去,但是金融机构更喜欢把钱投到看起来更稳妥的城投跟地产债,这就是为什么政策偏紧,债券市场房地产企业仍然是大户,主要是供需关系决定的,相较于其他的产业债来讲,房地产企业更受投资者喜欢。

中观环境来看的话,2016年以来各地实行了限购限贷和限价,但是棚改货币化在无形之间创造了很多需求,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在2017跟2018年,棚改货币化无形间创造的需求,在三四线城市形成一种供不应求的局面,房地产的去库存也变得很顺利。但是后续的发展超出了预期,房企看到了三四线楼市的火热,就开始大规模的拿地,收并购;地方政府可以借机卖地来圈钱。后来国家也出手逐渐减少棚改货币化,抑制房地产过热,但是三四线的需求已经被透支了(不只是棚改拆迁出来的需求,还有返乡置业的)。虽然国家的政策是偏紧的,但是地方的经济跟房地产是深度绑定的,房地产开发进度放缓或者停滞对区域经济会形成比较大的影响。(财政收入中除了税收,土地收入占大头,另外房地产还可以带动建筑,建材,装饰等,再往上游就是煤炭,电力)所以地方政府是不愿因看到这样的局面的,这样就有了现在的一城一策。国家为了整体的经济增速不至于下滑过快,一定程度上也是默认了这种做法,于是各地政府也开始也快速落户抢人、贷款低首付等。

目前的情况就是三四线的需求降低很多,但是地方政府通过引进人才等补需求,但是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一二线城市也不甘示弱,并且作为大型城市的吸引力更大,但是有些城市,像北上广深这种超大的一线城市,政策上松动还是难度要大一些的。

微观上来看的话,房地产企业的规模效应是很明显的。主要是看行业排名,区域排名,销售区域位置(在建在售项目的分布,项目的去化情况),土地储备的面积,拿地成本等。另外房企很重要的就是现金流管理。拿地成本是多少,拿地多久后可以开工,多久拿到预售证,多久收益回正,多久现金流回正,多久可以完成结算,都是对房企很重要的。碧桂园就是典型的快周转企业。对于房企来说,财务指标没有经营指标重要,有了规模有排名,银行就会给项目贷款,资金就可以滚动,就可以再拿地开发,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财务方面,负债率别太高,融资要通畅,毛利率要看的过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