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散文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进了城,我变成了我曾经鄙视的那类人

2017-09-03  本文已影响110人  月东

曾几何时,还没有做父亲,每每看到做父母的小心翼翼都嗤之以鼻。

小孩子蹒跚学步时,自己弯着腰、伸着手作势随时环抱的;小孩子不吃饭时,连哄带骗求爷爷告奶奶的;小孩子任性乱扔书和玩具,一边教育小孩一边自己收拾却自己不停收拾的;还有些小孩子想亲近大自然玩个泥巴、摸只小狗,过度保护不准的。这些父母都是我鄙视的对象。

等到自己做了父亲,不知不觉自己也有了“护女心切”的倾向。经常告诉女儿不要跑的那么快、不要爬的太高、不要调皮。上下楼梯情不自禁的牵着,出门上街就抱着。

只要陪着女儿,就会有各种不要、各种注意,或者我来帮你、爸爸陪你。总是害怕关心的少了让她缺了关怀,碰了、磕了、受委屈了。各个方面习惯性的助力一把,多看一眼,多叮嘱几句。

等她稍大点,开始懂事点,学业的烦劳又来了。报哪几个兴趣班,读哪个幼儿园,看哪个育儿专家推荐的书?各个阶段父母帮着操心很多问题,期盼儿女任何时候都努力、上进。

关心的是多是少没法衡量。以前还想着如何适度,最后变成多点没关系不要少了就好。缺爱和溺爱两者之间本没有明显的界限,抚养儿女也没有模板可依,管他核儿枣儿,看起来有用的话,有益的事我们都去说去做。

现在的小孩一出生就处在竞争环境之中。可在我小时候,人没那么忙,车没那么多,早教意识也没那么强,玩就是主旋律。小孩子每天早上起来就自己出门到处玩耍,中午饿了自己回家吃饭,吃完饭继续疯玩,到了晚上实在是天黑的看不见了才回家。

那时候我们甚至管玩不叫玩,叫“野”,出去玩叫出去“野”。

虽然那时候玩的不多,没有各种各样的玩具、没有游乐场、也没有公园和动物园什么的,但田野、树林、草地就是乐园;

吃的也不多,零食很匮乏、没有现在流行的童年时光三驾马车、没有水果,但妈妈做的炸胡椒、奶奶做的豆饼、菜地里的西红柿和黄瓜我们也吃得很开心;

没有人管我们,大人们做好饭菜就下地干活,小孩子们就自娱自乐,饿了自己回家吃饭、渴了自己回家喝水,家里的大门也一般不关,来去自如。

我们不知道我们这里叫落后的农村,我们管这段时光叫快乐童年。虽然很多小朋友长大后靠自己的奋斗去了城市,知道社会都在关心农村的小孩的生存状况,但那时候的我们确实不觉得苦,生活的很开心。烦劳都是大人的,小孩子有的只是快乐。

相反,我来到了城市却有时候同情城里的小孩,甚至埋怨城里做父母的人没有让小孩更多的接触大自然,有个快乐的童年。他们不知道春天花开满屋前屋后的感觉,夏天白天捉知了、晚上抓青蛙的激动,秋天捡稻穗换梨子,爬树摘果子的乐趣,冬天烤红薯,雪地里赶兔子的快乐。

等我毕业,工作后,我在城市逐渐稳定下来,然后结婚生子,我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宝宝。我开始注意饮食安全,注意学前教育,注意走路睡觉。

于是,我渐渐成了我眼中城里小孩的父母。城里确实好,有高楼大厦、有便利交通、有公园动物园、有科技馆博物馆,更好的医疗和教育,更多的工作机会。但也失去了更大的日常活动范围、更快的奔跑速度、更多的欢声笑语。

我在努力成为别人眼中的优秀的人,同时也在抑制我们本来的天性。

农村渐渐沦陷了,树被砍光了,水被污染了,年轻人也走光了,故乡只留在7080后的记忆里,再也不是儿时的故乡。

于是,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顺理成章,我应该努力忘掉农村,加速融入城市。或者说农村回去不了,城市才是未来,而我自己作为亲历者应该把这种经验用来好好教育小孩,让她完全成为一个城里人。而我要做的是做好曾经我眼中城里父母的角色。

但是,为什么我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在呼唤:不,不要夺走小孩子的天性,让她们去“野”。既然学习和生存的压力迟早要她们自己去面对,为什么不让她们在童年的时候好好的享受这难得的自由,发挥自己本来的天性。也许,这也是一个寻找自己、发挥潜能的过程。

作为农村、城市生活都曾经历的我们,更加知道小孩子喜欢什么,为什么还要总是说不要不要呢?有时候是该放放手,让她们更好的发挥天性,享受自由和快乐。


无戒21天写作训练营,第4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