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想法

精英与普通人的差距——行动、闭环、和长期主义

2019-10-06  本文已影响0人  运营人x大唐

这世上有的人过的好,有的人过的不好。过的好的人都有些基本相同的特质,也可以说是性格,正是这些性格决定他的命运。

那是什么决定了性格呢?是习惯。习惯怎么来的呢?

让我们看一个逻辑链条。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塑造性格,行动养成习惯,想法产生行动(自《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本篇文章我只讲里面的一个链条:“行动养成习惯”,这是里面最重要的一点。

但是,这一点是“飘”着的,想真正感悟到“行动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并不容易,因为它是“果”,大部分不了解其中的“因”。

因此我总结出这么一个道理,看一个人能取得什么成就看这几点就可以:

第一:有想法后能不能立刻马上去做(行动);

第二:有没有做完(闭环);

第三:有没有持续的、长期的,形成习惯的去做完(长期主义)。

接下来我将对行动、闭环和长期主义这三点来为你讲述。

1、有效行动的逻辑

万事开头难,这句话对根植在人性中对“懒”作了充分的诠释。在讲如何行动之前,让我们先认识一下自己,认识一下人性中的“懒”是怎么形成的,以及意识到不“懒”其实是反人性的。

没错,我们人天生就是懒得物种。我们吃完就想休息,不想动,这个行为模式在远古时代是非常重要的生存法则。

那时候要获取生存所需的热量所要付出的代价非常大,甚至是以生命为代价。而且充满着不确定性,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食物稀缺是常态。

所以对于当时的人类祖先来说,能少动就少动,这意味着减少热量的消耗。这在远古时代是非常重要的生存法则。遵从这条法则的人类祖先的基因得以延续,不遵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死。所以现在的你和我,现在的人类,都是“懒”祖先的后代。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环境变了,热量也变得极易获取了,食物不再稀缺了(绝大多数地区)。

“懒”就不是生存法则了,反而变成了限制自我发展的枷锁。我们人类的这具肉身的所有部位都是为了适应远古时代的环境而逐渐进化出来的,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的时间太短,进化还来不及有所反应。所以“懒”其实是天性。

这样的天性正在成为我们自我发展的障碍,它变成了限制我们的枷锁。人们很难能感知到它的严重性,更难的是做出改变。改变实在是太难了,因为我们是在跟根植在我们基因里几十亿年的天性作斗争,难度可想而知啊。所以摆正自己的心态很重要,不要因难以做出改变而感到太过沮丧。

那么,我们该怎么对抗自己的天性,做出有效性行动呢?

首先是:给自己定个小目标。

是来自老王那句被网友引用多次的话,定个小目标。

《微习惯》这本书讲的就是这个核心思想,小目标。作者用他自己的故事讲述了怎么用好小目标。

作者原先是一名偏胖的人,他给自己定的减肥计划就是用的小目标这个思想——每天只做1个俯卧撑。你没有看错,每天只做1个俯卧撑。这个目标作者坚持完成了几年,结果变成了一名身材标准,有腹肌和胸肌的完美身材的男子(我表示很羡慕)。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过程。首先,小目标最重要的一点是先让自己可以很容易的动起来,也会很容易坚持。

就1个俯卧撑,可想而知有多简单,目标很容易达成,也很容易坚持,不存在无法达成目标而产生的挫败感,而挫败感恰恰是难以坚持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在完成目标后,往往会倾向于多做。作者就是做了1个俯卧撑之后再做几个,十个,二十个,三十个。

因为目标完成后无压力,poss也摆出来了,就更倾向于多做几个。甚至于做完俯卧撑之后还会想着既然都开始做了,感觉也上来了那就再做几个仰卧起坐吧,结果很可能是几十个仰卧起坐;完了之后还会做一些其他的运动,运动量也越加越大。

长期坚持做下去,结果就是作者拥有了完美的身材。这就是小目标的巨大能量啊。

2、闭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Face 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在他们公司办公室就贴着这么一句话: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做一件事的过程中最难的是两个阶段,开头和结尾。

开头上面已经讲完了,现在来说说结尾——为什么结尾很难?

有一句话叫: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其实只能算走了一半,最后的十公里难度很大。喻指做事情愈接近完成就愈困难,因此更要努力、谨慎。

一件事越接近结尾人们就越容易掉以轻心,往往也就没办法做完一件事,或者是草草结尾。

还有的人以为交代给别人一件事之后这件事就算完成了,这种情况在公司里很常见,领导交代一件事给下属,很多时候就没有然后了,领导没去追,下属也可能没做。

一件事经过的层级越多,越可能完不成。比如总裁吩咐总经理,总经理吩咐总监,总监吩咐经理,经理吩咐基层员工,逐层下达。这中间只要有一环没有完成闭环,就不算是做完了这件事。

还有,完美的背后往往是长时间的计划,计划的时间越久(这里并不是全盘否定计划的作用,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里的计划只是指那些因为不想行动而给自己找拖延借口的计划),越加难以行动,这点大家都知道,想的越多,越加难以行动。

为什么看书很难?因为想着要拿出那么多的时间忍受着那么长时间的枯燥才能够看完一本书,再加上仅仅看一本书往往是没有什么效果的,要看几十本以上才会有效果,这么一想,吓都吓死自己了。

再比如减肥这件事,也是一样的逻辑。想着要节食那么长的时间,忍受那么长时间不吃好吃的,也会吓退自己的。还很可能在心里这么暗示自己,这也就这一点点,不吃也不见得瘦,吃了也不见得会胖,然后再给自己一个行动暗示安慰自己:吃完明天去锻炼吧~以此来抵消当下的罪恶感,但往往明天就又回到这个死循环中来了。

所以,完成一件事,很难。

每完成一件事就获得一次反馈。完成一件事我们才知道过程中会碰到什么问题,存在什么不足,要怎么改进。而计划就算再严密再严谨,也不可能穷尽过程中会遇到的所有问题,连一个有价值的反馈都不会有。

所以,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那有没什么方法论呢?其实,认识到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方法论。认识到完成一件事的难处是什么,在做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完成一件事很重要,但也很难,越是靠近结尾,越要谨慎和努力。做好与之斗争的充分准备即可。

任何再好的计划也好,方案也罢,如果不落实到具体的事物上,就毫无价值。

3、长期主义

完成了上面两次进阶,接下来就要进入第三阶段了——坚持做,重复做,做一名长期主义者。

用华杉老师的话叫:药不能停,药不能换,药量不能减。

华杉老师准备用几十年的时间用出书来建立自己的品牌护城河。

刘润老师一直在为自己的“核心存量”在每天提升自我价值。

罗胖要做20年的跨年演讲,每天在做罗辑思维节目,每天在发60秒语音。

他们的故事很长,这里写不下,他们都是长期主义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人们往往很容易高估1年时间能带来的价值,却低估10年时间能带来的价值。

坚持,很难。

这方面的方法论是什么?知识。只有知识能让自己的眼界开阔,拥有看透复杂性的眼光,洞悉事物本质,着眼于未来。了解自己,并且改变自己。(其实挺惭愧的,我发现我不能给出一个非常具体的行动指南,这说明我对这方面的理解还远远不够,只能差强人意的给出了看书这个“方法”。我自己是看书和听得到,接触的门类很多,大家也可以尝试,但要记住,一定要“杂”学。)

我本人是把上面的三个方法伦用到了工作和学习上,在工作和学习上,我正在往拖延就会死症靠拢。对于健康啊减肥啊这两个课题我是比较怂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走出一步,就代表着离目标又近了一步。

不要拒绝小小的进步,泰山不辞细土,方能成其大。

最后分享一下曾国藩的做事心法:未来不迎 ,当时不杂,过往不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