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做你小时候自己需要的那个大人”!记住这句话,因为它就是你成为
“去做你小时候自己需要的那个大人!记住这句话,因为它就是你成为合格父母的一种捷径。”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它像一束光,照亮了我育儿路上最本真的初心。
当我们试着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时,其实是在完成一场跨越时光的自我和解。
那个曾在童年里期待被理解、被尊重、被温柔对待的自己,终于有机会通过“父母”这个身份,重新获得治愈的力量。
记得有个朋友曾跟我讲过她的故事:
小时候家里穷,她偷偷攒了很久的零花钱想买一盒彩笔,却被父母当众指责“乱花钱”。
多年后她成为母亲,女儿第一次小心翼翼提出想要一套绘本时,她突然在孩子眼里看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
现在她会特意和女儿约定“零花钱自由时间”,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支配小额金钱——这不是补偿,而是终于懂得“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比“省钱”更重要。
这种带着觉知的养育,本质是把童年的遗憾化作育儿的智慧。
当我们能敏锐捕捉到孩子哭闹背后的“求关注”,能忍住说教先蹲下来抱抱委屈的小人儿,能在孩子犯错时先说“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这些瞬间,都是在成为当年自己渴望的那个“懂我”的大人。
当然,这不是简单的“复制理想父母”,而是带着反思的成长。
比如我们曾反感父母的过度保护,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过度掌控;
我们曾渴望父母的信任,却可能因焦虑忍不住追问“你真的能做好吗”。
所以这条“捷径”的背后,需要持续的自我觉察:
当我们对孩子发火时,是否混淆了“孩子当下的小错误”和“自己童年未被满足的期待”?
当我们坚持某个育儿原则时,是出于理性判断,还是在拼命证明“我比父母当年做得更好”?
最好的状态或许是:把童年的自己当作内心的“小顾问”——
当孩子摔倒时,先问问那个曾经怕疼又怕被批评的自己,最希望大人怎么回应;
当孩子撒谎时,想想当年自己因为恐惧而隐瞒真相时,渴望得到怎样的引导。
这种温柔的内省,会让我们在育儿路上少一些非此即彼的焦虑,多一份“我曾是孩子,我懂你的世界”的慈悲。
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大人:既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也是自己童年的守护者。
当我们用治愈后的内心去拥抱孩子时,终会发现:
养育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两个灵魂在时光里的相互救赎与照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