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2,happy now

2018-12-31  本文已影响0人  Growing_upup
“Pride and Prejudice”

                                   “觉察即自由。”(From know yourself)

                                                                           ——这篇文章献给自我觉醒的2018。

2018年,我做出了很多不由心的选择,也做出了很多改变。感谢自己心底尚存一丝理性在扩张,一些情感在呐喊;我知道,那正是本该属于我自己的最真实的声音。

2018、22、0912,这三个数字大概会镌刻在我平淡无奇的一生里。2018年22周岁,2018年9月12日是我22年来哭的最惨的一天,恐怕比刚从我妈肚子里出来的那声啼哭都要惨(真巧那是1996年的9月12日)。那一天,我觉得生活无比“美丽”,比电视剧精彩十万倍。

2018年我真的很丧:考研失败,找工作失败,恋爱也很失败(最惨的那一种)。其实这些都是注定了的不是吗?22年来,我向来不知反问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最想要的是什么”。我摇摆不定,喜欢别人的“喜欢”,讨厌别人的“讨厌”,“不想要”的同时又全部都“想要”。我害怕表达自己,我害怕遭到别人的质疑,甚至是他人一个“疑惑”的眼神,都会让我害怕:我是哪里出错了吗?我让他或者她不喜欢了吗?之所以这样,恐怕是我太以自我为中心,太喜欢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为自己画了一个特别舒服的圈子,安安稳稳地待在里面,不肯出来,拒绝长大,拒绝承担责任。

—那些你从前逃避的问题,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总会杀回来,逼着你去面对—

我不喜欢我的专业,甚至决定不为稻粱谋,却还是一头扎进自己为自己提前辩解好的理由里:学了四年的金融,怎么可以为此放弃/我一定要试一把,说不定就考上了呢/我要为自己的大学四年画上一个句号。你看,大学四年我真的白学了,连最基本的“及时止损”都没学会。大学四年,我像一台学习机器一样,像“6年的小学+3年的初中+3年的高中”那样,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程序:努力学习取得好的成绩;要拿奖学金,让爸妈放心;多考一些证书,在出去找工作的时候能够有一份“让人满意的成绩单”。我无暇顾及自己个人的喜好,甚至不曾“察觉”正在迷失自我。我从内心里抵抗很多口号:“多少人荒废了大学时光”、“很多人考研只是随波逐流”。因此我告诉自己要“努力”,大学四年不应该懈怠;我告诉自己,“考研”是我最本心的选择,我没有随波逐流。我没有察觉到我在这种“抵抗”里也在丧失自我。我大学四年是很努力,我也的确想继续深造,却因为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自己的“喜欢”,努力错了方向。我像一条“傻鱼”,一头扎进浩浩荡荡的人群里,在生活这条路上被“人流”裹挟着前进,不明前方,不够坚定,也看不到曙光。

《怦然心动》grandpa说过:”sometimes a little discomfort in the beginning can save a whole lot of pain down the road.”(一时的隐忍难捱能让你免去一世的痛苦煎熬。)世界上多少人抵不过这一时而不得不面对一世,庆幸自己还有机会和时间做出改变。

—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

我向来知道我的缺点和问题,却从来不愿意接受它们,更不愿意做出改变。它们对我来说,像洪水似猛兽,被我死死地关在了心房之外。我记得,六年级的时候,数学和英语测验我次次考满分,但是每次都有不会的题(神奇的是每次都能够猜对)。考试的时候,我会把它们圈出来,为的是老师讲解的时候能够集中注意听。可是,满分的喜悦总是能冲昏我的大脑,我总会把这些“不会的题”抛之脑后。我甚至心里清楚如果不做出些什么,我的成绩、我以后的学习都会出现问题。事实就是这样子,我越来越不愿意付出,不愿意反思和改进,我高中的学习成绩也并不总是称心如意,甚至完全在凭“时间”上的努力和别人竞争。我也知道自己不自信,不善言语,却总是不肯做出改变。我过度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甚至不惜改变自己适应他人,适应周围人的目光。

幸好,我开始察觉,开始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我开始发现被自己忽视的优点:我的口算能力很强;我的适应能力要比大多数人要好,尽管我依旧是个路痴;我的短时记忆能力也很棒;我没有多好也并不差。他人的主观评价也不重要,相比而言,内心的自我评价更能影响生活和日常的抉择。试着坦诚地接受自己的“知与不知”、“好与不好”,自卑更是没必要的一件事情。相信自己没有那么差,因此也不需要改变自己取悦他人。改变是因为我“想”,而不是去迎合他人和世俗。这些想法都让我拥有了更多面对生活的勇气:我可以自己一个人坐火车(手动挥手),找实习,自己一个人挑战很多以前不敢挑战的事情,即使这些事情在很多人眼里看来并没什么。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Ruth Chang在Ted演讲<How to make hard choices>中提到了第四种做选择的方式:把选项看做是等价(on a par)的,这时候作出的选择往往更加重要,因为它更符合你的内心。价值观的世界里很难有“度量衡”,因此选项与选项之间也不应该只是科学世界里的大于(better)、等于(equal)和小于(worse)三种选项。最佳选项也永远不存在,与其在外界苦苦寻找理由,不如往心里找。不如想想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以后的生活里,希望自己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留1%给自己:这1%可以用来自我观察,可以用来克制,可以是与亲人、朋友和爱人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

我的世界正在清晰。

2019,我要大声地告诉自己:对于过去我无能为力,但我永远可以改变未来!#

                                                                                                   作者:Growing_upup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