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想法

主观局限及突破

2020-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心栖莲池
无缚无解,只需知幻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

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华严经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

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大意:心中无有彩画存在,画出来的彩画中也无有心,但也不能离开于心,而有彩画可显现得出来。

这也就是说,是心在化现一切相,离心无一法可得,但心并没有实生出任何法来——只是现。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大意:圣者亲见心永远都在变化活动,无有限量,但非凡夫所能思议。心能幻化显现一切色等五蕴有相境界,这一切五蕴境界,各各之间是不相互觉知的,皆幻非有实体故。

五蕴本空

略论:五蕴诸法各各之间不相互觉知彼此,那它们的显相是如何得以认定的呢?佛菩萨说是超越了五蕴言说境界不可思议的心显现出来的,只要觉知到色等五蕴境界,就一定是心依据无始至今累积的经验信息(业)综合作用所描绘出来的。不同的经验信息描绘出来的境界当然就不一样,而每个有情往昔累积的经验都不等同,故各自感知觉到的境界也就都不相同。如果有着大致类似的经验信息(业)在起作用描绘境界,那么就可以于自心显现出类似的五蕴境界,只是类似,不是等同。

这样的说法,可能会被世间人认定为主观唯心主义。是的,从佛法的视角看,没有觉醒见自心的凡夫,个个都是处于自心无明业识所幻现的五蕴梦境中的,都是纯粹的唯主观感知觉者。因为凡夫压根无法证明”客观"的存在——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意味着是无有觉知的,各各不相知、不自知,故不能自明自证自身的存在。所谓的”客观存在",只能是基于感知主体感知到的境界而界定的。所以,脱离感知主体之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只是种主观意识假想出的空名,只存在在主观感觉中,佛法名为”妄想"、”妄觉"。

另一个角度看,没有两个感知主体能感知到完全一致的境界(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同一客观存在);即便有,也无法证明。因为两个感知主体,相互之间无法真正地感同身受到对方感知到的境界。故知,凡夫个个都是不见客观存在的唯主观感知觉者,也就是说,凡夫个个都是处于自心幻现出的五蕴之颠倒梦想中的。所以世间哲学、科学家都一直在苦苦追寻真理;追寻真理,就是说还未掌握真理。故而曾经看似确切无疑的道理,都不断被推翻刷新。真理,应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不以主观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这样的客观,世间人虽苦苦追寻,但至今未果。这能反证,凡夫其实没见到过什么"客观"的。

如此看来,人就突破不了唯主观感知觉的局限吗?当然不是。佛法就承认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真实客观存在性的,只是说未见此真实客观存在性的凡夫,都还处于唯主观感知觉的局限中而已。

那么什么是佛法说的真实客观存在呢?就是能显现五蕴身心世界这一切主观境界背后的根本所依——真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法界实相——真实的客观存在,不以主观意志而转移。若见此真实的客观,一人见,它如此;多人见,它如此;所有人见,它如此;且一见永见,绝不坏失,故名“真如”(表诠)。同时,见与见者之间,无需通过五蕴主观境相来沟通交流,能直接心心相印,如水投水,似空印空,若光照光,即只要彼此觉知到对方的觉知境界,都是现量如实不扭曲的。这才是见到真正"客观存在”理该达到的境界。

作为处于主观梦想局限中的凡夫,如何突围?依已经觉醒的佛菩萨的教导,以随顺真实义理去观察五蕴皆空如梦,来转化凡夫原来的错误知见累积正觉的净业即可——知错才能改错,同理,知梦是醒梦的终极法门。


误会了

https://www.jianshu.com/p/3f5c03f3adcf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