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4
为什么要回乡扫墓?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
你好有约 昨天
文/《你好有约》
春秋时期,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下自己的肉为他充饥。后来,晋文公回国为君候,分封群臣,惟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之后,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在山里。晋文公的手下放火焚山,想逼介子推露面,没想到,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之时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为此这一日,俗称之为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这辈子,只有站到祖先和亲人的坟前,你才真正知道了自己从何处而来,将走向何处!《寻梦环游记》里说;人生会死亡三次;第一次:是断气的那一刻,从生物学高度来说死亡;第二次:是举行葬礼的时候,这一刻,你的身份将会在这个世界上抹除;第三次;是这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死亡。这一刻将是真正的死亡,从此不会有人知道你来过这个世界。
图片
你是谁,到哪里去?你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祖辈辈,总会有根,总归有源。开枝散叶,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这就是融入血脉中的眷念,是我们的来处。
人这一生啊!要珍惜和父母子女的缘分。“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图片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前几天,一位九十岁左右的老人,坐着轮椅在儿女的陪同下去给父母扫墓,他说我今年都90岁啦,岁月不饶人,也不知道还能再来几次“来一次就少一次了。”老人伸手摸了摸墓碑,哽咽着低声说;“爸妈,儿子来看你们了。”
国学大师季羡林六岁离家求学,90岁高龄回乡扫墓,扑通一下跪倒在父母坟前,不住磕头。回京后,他写下了长达2.4万字万字的《故乡行》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最后一次给您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你的身旁!”
青年散文家林萧坦言;“爷爷今年80多岁了,奶奶眼睛也失明好几年了。每当想起爷爷撑着一根拐杖,提着竹篮独自在坟头上扯草的情形,我的眼泪不由得簌簌而下。
慎终追远,归宗溯祖。难怪有人说,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与责任。
图片
作家史铁生曾说:“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清明时节,无非是一个清白;明事、明礼、明法,自有清风拂面涤心,也有明月皎洁般的真善美。
红尘滚滚、功名利禄,如果你过于执着、拿不起放不下,为权、为钱、为名、为情黯然神伤,不妨清明时分去扫墓。那里,自有另一种答案,让你心如止水、超然物外!
图片
清爽做人,清白做事,足矣!岂能事事如意,但求无愧于心!不管是谁,多么伟大,这世间终将忘记你的存在,“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这样一想,很多事自可淡然、豁然、悠然、乐然、坦然。
图片
当你明白了“从哪来、到哪去”,“我是谁”似已豁然开朗!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你是人子(女),你是父(母),你是人夫(妻),你是华夏血脉,你是人类赤子。
图片
清明祭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来到这世间,你安身立命,拥有自己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清明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静,是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是传承、是教育。清明,更像一种精神。你若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
梨花风起正清明。今年你回乡扫墓了吗?和你同行的是谁?你又在思念谁?。也许,你琐事缠身,无法还乡,但我要提醒你;如果你有条件了,即便是人在天涯鬓已斑,也一定要多回乡扫墓。毕竟,回一次少一次!
图片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您若喜欢《你好有约》栏目里的音乐和文章,别忘了点个在看或分享到朋友圈。感激不尽!微信13598811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