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 热爱思考、思考过程稳准敏的智者
反编译
反编译反编译既然是认知过程,必然遵循『布卢姆认知过程』,我就按照布卢姆认知过程构建了反编译模板,即对认知过程进行切分和建构。
@布卢姆认知过程
反编译既然是针对别人而发生的,必然遵循『逻辑层次模型』,我按照逻辑层次模型来进入第二感知位置。
@逻辑层次模型
执行标签反编译的观察对象既然【行为层】,必然遵循『执行标签』,所以反编译后就可以优化执行标签。
反编译既然是一个认知过程,必然需要『现实检验』进行校正,所以反编译应该马上跟上现实检验。
现实检验以上,是完成了感知-认知-决策-行动的『认知飞轮』。
@孤独大脑·老喻·认知飞轮
关于沟通
沟通点 = 沟通报告 + 内容概要 + 纸笔记录 + 录音记录 + 反编译 + 认知建构 + 现实检验
1.沟通是一个对认知进行现实检验的过程,就可以用来进行反编译。
为什么说沟通是一个现实检验的过程?
你去找老板沟通,必然是带着一个方案找他。这个方案凝结了你的认知,是你对感知现实后权衡利弊得到的结果。但老板觉得不满,肯定是你对现实的看法和老板的不一致。
你为什么要写沟通报告?
这是为了完成一个完整的方案和针对固定对象呈现你的方案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一步,你在进行面对面表达的时候可能会论据不足,或者发现自己连基本概念都没有搞懂,多尴尬。
你为什么要带着纸笔去?
首先,咱们得有一个共识,你得把你头脑中的东西展现出来再去找领导,这就是你的概要。可以是电子版的,也可以是纸质版的。
其次,当老板给你指出问题时,你得及时记录。
你总不能扣手机吧?闲聊呢?不重视老板说的话是不是?
我为什么觉得录音会更好?
今天我跟老师交流了四项内容,真记不住!
录音能够把当时的真实场景再现,方便反编译。
为什么要反编译?
因为老板正确的概率肯定比你高,你得跟他学。
为什么反编译完还得进行现实检验?
要不然你怎么知道自己学的不是“瞎知识”,只是又一次的误解。
怎么进行现实检验?
往上看图片。
2.沟通中的信念梳理
本来想要给编辑部打电话,飞老师说可以直接去,我觉得:
1.在院里,直接用自己的特权,不跟其他人走一样的路线,是不是不好;
信念校正:这就是我的特权,为什么不用?
2.直接去问,是不是有些兴师动众了?
信念校正:关系到毕业,还不足以兴师动众么?你看重自己的事,别人才会看重。
3.T找帮忙,内心有些拒绝,但直接答应。
信念基础:如果找别人更合适,他是不会找你的。
3.昨天写文章时候很冲动,很着急,今日就慢下来写,所以就有了此题目。
我为了让自己慢下来,改了二十几年,快乐,快了。
解释一下这三个字,属于控制论吧,本来是稳准快,我觉得“快”有误解,就改成了“敏”。这也方便我记住杨力祥老师的教诲——敏而好学,“敏”是对细节的发现和执着,是最好的学习动力,也是做事的珍贵品质。
稳:就是不产生较大的波动,状态稳定,就是峰谷值比较小,中心偏差比较小,不确定度比较小;
哈哈哈,就是要写得这么理工男,这么讨人厌 :)
准:就是做得对,不偏离意图,准确度高;
敏:就是对外界的新信息反应迅速,能够完成处理;但一般来说,敏就不会太稳,这里边需要加上“认知栅栏”,刻意控制好自己的注意力指向。
举个例子,国家要选拔“套圈送洗发水”运动员了,有A和B两个候选人,一共20次机会,每次套20个,看谁套的多。
A的结果是
20 0 20 0 1 15 6 2 12 20 20 20 20 20 0 20 20 3 20 20
B的结果是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要是你,你选谁?
分情况对吧,算下平均数和标准差。
平均数大的那个就是“准”,标准差小的那个就是“稳”。
如果不套洗发水,套洋娃娃,套大熊猫,套矿泉水,各种套都能适应的,那就是“敏”。
分析一下,你为什么会急躁?
因为你的注意力没有焦点。
除了大脑是这样设计的,除了你对这件事不熟悉外,你的注意力为什么没有焦点?
因为你不知道你应该做什么, 现在在做什么。
如果你的认知过程是清晰的,是“准”的,知道自己做到哪里了;对信息的处理过程是稳定可评估的,应该不太会。
推荐看下“布鲁姆认知过程”
你可以自己抄写一下,就像我做的这样:
布卢姆认知过程此篇用时52min,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