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经年,半生风雪
——假日读诗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古诗韵译:
独自客居在异乡的旅馆,
灯影凄寒我辗转难眠。
心中翻滚着无名的愁绪,
柔肠百结却无处倾述。
遥想千里之外的故乡啊,
亲人们也在叨念我吧。
孤灯之下我形影相吊,
白霜染鬓明朝又老一岁。
年,是方方正正的汉字,是红红火火的日子,是先人们在日光远离大地重又回归途中的隆重庆典。古人相信年兽会来,他们用鞭炮叩响新春,给大地披上红妆,用一切可见的热闹喧嚣和丰富多彩的味道来驱散黑暗,为离家的游子留一盏灯,照亮一条归乡路。于是除夕的年夜饭,人们饕餮着美食,也咀嚼着思念。所有不能在年底实现的心愿,通通都变成了来年的希望和新春的祝福!
年,是有形有色有味道有温度也有记忆的神兽,它拒绝衰老,痴念人间。再远的行程,于它,就是365里;再长的分离,于它,就是365天。当日子踩着鞭炮,披着大红对联从天而降。年,就成了实实在在的杯中物,口中食,心头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除夕之夜客居他乡的高适而言,想到同龄人王维也是情不自禁,同是沦落天涯,佳节孤旅。只是,王维比高适早熟,人家十七岁就已洞悉人生常态了。
高适此刻远行在外,不论是求官还是公干,总之都是人生漂泊的实录。孤灯寒夜,窗外万家灯火,室内寂静难捱;室外传来热闹的鞭炮声,室内的人却只能顾影自怜,茕茕孑立,眠从何来呢!团聚之乐,天伦之福,都是别人的,而诗人此刻,确实感到了虚无,一种巨大的空,一点点弥漫。能说出什么来打碎这无边的虚空吗?答案显而易见。虚无的感觉就是虚无本身,虚无所到之处,只有空洞,惆怅、寂寞、孤独和无话可说!
寂寞喧腾得厉害,诗人想努力从虚无的泥淖里捞一个垫脚的石块。诗人也许回顾了这匆匆大半生的踪迹,但是他没有事功可资他抵达心安之归途。他只能捞起尘世间被他搁置在远方的亲人,这是人生凄寒深处最后的安慰,也是最有温度的一根稻草。窗外也许飞雪正起,那霜寒栖居在头上和心上,霜花缤纷,在空中纷飞的,何止是白霜。灯光下交相辉映的,闪着银光的,是岁月无声的脚步,也是人生的茫然无绪,更是心底深深的失落。
文征明曾在除夕夜这样说:“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阔,一年功课是文词。” 作为一个文人,此时的高适显然没有这份淡定与清醒,他的人生功课也不想止步于文词,他的渴望可能还要更多。年少孤贫,喜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曾与李白和杜甫一起仗剑远游,诗酒唱和,这样的经历足以说明他的胸怀与抱负。彼时的李白挥毫写下“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彼时的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使命,梦想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彼时的高适,作为结伴同行者,心里怎可能只想着远方的家人呢!
只是,命途多舛,在通达远方的路上,黄粱美梦,总有醒的时候。旧历年底,是检索一年收成的时刻,流年的河,太宽太冷,看不到边,如何泅渡这颗起伏不定的心呢!亲人,此刻终于成了最触目的焦点!
这样的感触,白居易也有——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是冬至,大地的至暗时刻,与除夕相比,两人的心思和情绪都是相同的。还有杜甫,他也诉说着同样的悲慨——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这是月圆时刻,与彼时高适的处境,大抵类似。兜兜转转,不同的人,不同的时刻,其实,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悲情都是一样的。
故乡在千里之外,理想在千里之外,游子在路上,没有远方,也没有归途。只有,静静燃烧的烛火,摇曳在墙上的孤影,以及心中翻江倒海的酸涩,还有在灯影与除夕之夜的鞭炮中拔节生长的白发。
诗人啊,除夕夜,只愿你在新旧交替的刹那,想起那个颠簸在路上的王湾,想着他的歌唱:“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也许明日伴随华发而生的,还有乘风破浪,云帆直挂,沧海一笑。只是今夜,你必须独自饕餮这些苦难和别离,你人生的巅峰与圆满,也将随黎明喷薄而出!
该写的诗,你一笔不落,那是跋涉的过程;该流的泪,你一滴不少,那是风沙的考验;该抵达的远方,你一直在追,那是人生本然的姿态。命运无法提前报喜,在一场浩劫之后,整个唐朝都摇摇欲坠,但那却是你的春天,你的辉煌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