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是学习写作最好的方法
不知道大家在什么时候写作动力最足?
最近,断更了很久的微信公众号又被我重新捡起,最大的原因,是打开后台看到又涨了几个粉丝。
“写”这件事有时候是挺难坚持的,一不小心就断更,而且很容易就一断好多天。
但是,一旦发现有人关注我或点赞了我写的文章,我似乎就又重新满血复活,动力满满地准备“写点东西”。
所以,我的公众号,虽然一直断更,但断多少次,就被我捡起多少次,想想就觉得好玩。
从这件事,我也发现了一种学习写作的好方法:就是分享,不断分享。
尤其是在工作迈入社会后,再没有什么方法比“分享”这种方法更有利学习的了。
原因很简单。
上学时,我们有老师家长的督促,有考试的逼迫,甚至还有同学的竞争,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们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学习速度和学习效率。
而一旦工作迈入社会,这些外在的因素一下子全消失了,稍微有上进心的人,因为工作的压力和竞争,还在保持着不断的学习,而稍微自控不足的人,在迈入工作岗位后就停止了学习。
而“分享”,其实是你在网络环境中为自己找到了一批“督促”你学习的人。
想想,你是否也有因为有人的关注或点赞,而又燃起了继续写作的动力?
我们每个人都想获得周围世界的认可,而别人的关注或点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督促”。
因为有人关注你的文章,所以在写作时就会多些要求,想写得好一点。而写得越好,获得的这种正向反馈就越多,如此循环往复。
除此之外,分享还有一个隐藏好处:让知识真正地化为己有。
以往我们学习时,基本是按照“看书、记笔记、做习题,重复以上,直到我们确实掌握了这种知识”这一模式。
然而工作后,很多知识的学习大多只能停留在“看书、记笔记”这两个动作,这也不可避免地造成“看过即忘记”的结果。
而一旦准备将某个知识点写成一篇文章分享出来,就相当于提前给自己制定了一个隐藏目标:分享的内容要能获得尽可能多的人的喜爱。
就拿我自己写微信公众号来说。
当我准备分享一篇文案技巧时,为了让这篇文章获得更多人的喜爱,我会主动搜索跟该技巧有关的各种知识点,然后将所有我认为有价值的知识,重新梳理整理,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将围绕这个技巧有关的内容组织成一篇新的文章。
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获得:
1)通过搜索获得了关于该知识点的多重讲解与注释;
2)结合自己的生活工作实际,理论+实践,重新梳理组织;
3)在梳理中,不仅重新认识了该知识,甚至还会产生很多新的思考和灵感。
一篇文章看似只分享了一个技巧,但在这之前,我已经将这个技巧前前后后都研究了一遍,并且是结合了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了出来。
对于知识这种东西,眼睛看一遍,笔记记一遍,虽然好像掌握了,其实只是一段时间内对它的复制,时间一长,它就会自动回到原来的书本里去。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常说“学的东西都还给老师了”。
而如果某个知识能用你自己的方式重新讲述出来,就说明,这个知识已经跟你的生活经历合而为一,它独属于你,谁也无法拿去。
所以,我判断是否学会某样东西的一个标准,就是我是否能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出来。
上一篇写的《为什么总是写了个开头就写不下去了》被伯乐专题推荐,其实这篇文章正是我刚看完有关写作的书后写出来的。
除了书里的一些观点,更多的内容是我在梳理自己过往经历中发现的,这种结合自我经历重新获得的东西,甚至比书本里获得的知识都有价值得多。
相信“分享”的价值应该不止我写的这两个,但有这两个,对很多像我这样的普通写作者来说,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