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听妈妈的话,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2018-05-12  本文已影响0人  熊先森的笔记

5月12日,相信大家都对10年前那个中午记忆犹新,眼看楼塌了,眼看亲人永诀,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是多么渺小无奈。

十年生死两茫茫,在汶川地震遭受磨难的人们,想必会度过一个不一样的周末。

那个中午,有多少妈妈失去孩子,又有多少孩子失去母亲。

凑巧的是,明天,也就是5月13日,又刚好是今年的母亲节。

在母亲的眼里,你一直都只是个孩子,一个需要她照顾的小屁孩,但在万千疼爱的深处,她可能也会希望你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不是心机狡诈、黑心险恶的那种厉害,而是可以直面人生,无论是求学期间还是踏入社会,都可以昂首挺胸走下去的厉害。

就像知乎达人采铜在大作《精进》中所探讨的那种厉害。

接下来,我们可以花3分钟的时间读完《精进》,并一起探讨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1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

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赫胥黎

如果制定人生计划,你会选择多长的时间跨度?

一两年或许太短,刚刚迈开脚步,时间就到了; 七八年太长,难以令人保持热情,而等你意识到时间已然不多时,又来不及了。

五年刚刚好。

把五年作为完成一件事的时间跨度,就算在五年里遭遇挫折、失败,甚至他人的误解、攻击,也要咬牙实现这一个小目标。

每个五年都让自己尝到目标达成的甜头,然后投入到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去,两三个“五年”以后回头看,你会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在五年计划里,也许你很难选择去做什么、怎么做,每个人的着眼点都不只是好的选择,而是最好的选择。

举个例子:假如你读完博士学位,已经在实验室里磨光自己对本专业的热情,那你会怎样选择自己的职业,是用专业优势充当敲门砖寻求待遇最大化,还是卸下十几年的专业包袱,选择自己最倾心的生活方式?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博士都读完了,怎么可能改行,那岂不是白读了!

这其实是基于自己身份出发的“适当性逻辑”,这种想法可以让你的行为更好的适应周围的社会情境,但未必是你五年计划的最优解。

2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陆游

想要成为一个厉害的人,总少不了学习和努力,《精进》一书在这两方面提出了不少切中要害的看法,看起来虽然像老生常谈,却也提壶灌顶,十分爽快。

首先是如何学习。

学习是最熟悉不过的生活常态,在工作之前,大部分生活主题都是“学习”:背古诗、学英语、脚踏数理、头顶史文,无论是写论文,还是搞文艺,甚至坐在电脑前打游戏,我们总是在不停的学习。

然而你真的会学习吗,你向自己提问过吗?在你投身学习时,有没有想过我为什么要学这门课、我为什么要记这些笔记、我为什么要掌握这些知识?

简单吸收,而不是主动构建的知识,永远不能为你所用。

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有没有纠结过:我是否在这方向有天赋,是否会因为先天不如人,而导致投入与产出会不成比例?

有这样的疑虑是件好事,说明你并不是一味的被动,但不能让它束缚住手脚。

借用本书中的一句话: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先天禀赋的差异,但这种差异的程度并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大,因为作为同一物种,人与人在生物层面的共性远甚于个性,这种共性就决定了人的智力水平的差异是有限的。

简单来讲,就算在天赋上存在一定的劣势,你只需要付出切实的努力,同样可以打破先天的不足。

当然,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3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非洲女作家 Dambisa Moyo

思考与行动,对于完成一件事同样重要。

许多人在行动之前会进行全盘考虑,但这对于完成一件事来说,往往是致命的。

思考得越全面,越可能在各种细致的考量中徘徊不前,最终在思维的混沌里失去解决问题的时机。

不如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同时简化我们表达出来的信息,为思维腾出更多的使用空间,着重关注核心问题。

令想法图像化、表格化,分担大脑的负担,从而进行更深度的思考。

在思考过核心问题后即刻行动,不要去等待开始的时机,现在开始,就是最好的时机,一些看似繁杂的事情,开始做了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还可以尝试管理学上经常讲到的“321法则”和“番茄钟”。

想做一件事情时不要犹豫,心里默念“321”就马上行动,给自己设置个闹钟,在闹钟响起来之前,不受干扰的专注的处理最核心的部分。

4

如果你与大多数人相比,没有什么特殊之处,那么为什么社会要给你超出平均水准的回报?

——采铜

你是学霸或学渣,可能对于成不成功这件事起不了什么决定性的作用。

无论学霸还是学渣,都只是现代教育中批量生成的产物,没有主动探索,永远只是千人一面。

独特性才能真正帮助你取得成功。

假如你的形象、个性、知识、经历,都是别人无法复制、无法模仿的,你本身不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在你身上充满新的可能与价值,你怎么可能不成功。

- End -


作者:柠不酸,不是所有的柠檬都会酸,专注干货,在文字与光影中创造价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