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简友广场学生习作

【喜悦分享】与名人之约 8.6班 夏晓兵 李欣怡 刘沛楠

2022-01-18  本文已影响0人  牧牧与晴

          我和李清照有个约会

        了解了李清照的故事后,我深有感触,我也学习了一些他的词,但无不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和独居一格的诗词。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出生在济南,这里是“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齐鲁文化源地,父亲李格非是一名开明的名士,母亲也善于习文,这也为他写诗作词奠定了基础。在《念奴娇》中“种种烦恼人天气,不许愁人不起”李清照善用典故,含蓄中带着几分高雅

      在《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体现了他对爱情的追求。词中多表达了对丈夫的专一

      在《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来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靖康之变后,国破家亡,丈夫去世,此诗主要写他对丈夫的怀念与对自己独守孤独的情况。

      在《夏日绝句》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体现了他内心豪迈的爱国之情。

        李清照的一生是坎坷的,经历过欢乐也经历过悲痛,也有内心的豪迈,李清照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清涟。

                  喜悦分享人: 8.6班 夏晓兵

          我和茅以昇有个约会

    他被誉为我国桥梁之父、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从主持修建两座大桥.分别是两用的双层桥——钱塘江大桥和武汉长江大桥。他这么厉害的一个人他到底是谁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关于他的故事-——茅以昇。

        首先,就是他的名字有许多人在不同的资料书籍中都见过他的名字,但是还可能会觉得奇怪“茅以升”和“茅以昇”是两个人为什么一个是“升起”的升,一个上面还要加个“日”。因为茅以昇经历了繁体化的时代又经历了简体化的时代。而他本人也很同意这个“升”。

        茅以升先生之所以有如今的成就还和他的祖父有一半的关系。茅以升的祖父叫茅谦,是我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水利专家。生前写的《水利刍议》一书,至今还珍藏在北京图书馆。他一生饱览祖国山河,思想激进,致力于兴办学堂,创建报社,除了《水利刍议》,并着有《肺山文集》、《肺山诗存》等书。当目睹清政府腐败,割地赔款时,十分痛心,却又无力改变,终日寄情于诗酒。茅以升的出世使他在孙辈身上寄予了十分美好的愿望。后来,他为了后代子孙的教育,最后决定搬迁到文化教育非常发达的南京。家迁到南京以后,茅以升开始进入学堂学习,他读书更刻苦了,一天吃晚饭时候,茅以升不见了,一家人都着急,大家分头连喊带找,也没发现人影。后来,祖父发现阁楼里有一丝微弱的灯光,上去一看,茅以升正在阁楼里聚精会神地阅读古文呢!祖父很高兴,不但没有责备反而还夸奖了他,并且允诺:“等放假的时候我来好好教你。”为了锻炼记忆力,茅以升每天早上就站在河边背诵古诗、古文。河面上,风帆往来,渔歌阵阵,他却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完全沉浸在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海洋里。天长日久,茅以升不仅背熟了许多古诗、古文,而且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

      一天,祖父用毛笔抄写古文,茅以升站在一旁默记。等祖父搁下毛笔,他竟然把一篇《京都赋》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茅以升不仅能够熟背古诗、古文,而且还不畏燥,能够背诵那些抽象的数字。一次,他看到有篇文章把圆周率的近似值写到小数点后面100位就决定背诵这些枯燥的数字来锻炼记忆力。于是,他一节一节地来记这一长串数: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尽管很难记,但从小数点后十几位,到几十位,直到100位,他硬是熟练地背了下来。在他八十高寿时,他还能奇迹般地背诵少年时代记下的这100位数字。童年时代受祖父的影响,茅以升养成了许多学习上的好习惯。为以后优秀的成绩奠定了一个基础。

        俗话说的好:“往往一个优秀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优秀的女人。”而他的家庭生活却成了他这一生唯一的遗憾,茅以升先生一共有七个孩子,给他送终的就只有他最小的女儿。他也就因为这一个遗憾,后悔余生。虽然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但人生总有那么一波三起。

      通过对他的了解,我也从他身上发现了那种为自己的梦想而追逐永不放弃的精神,拥有远大的志向,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见见他。

        喜悦分享人:8.6班  李欣怡

            我与鲁迅有个约会   

      有人曾经评价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小时候的鲁迅在三昧书屋读书,课余喜爱画画,与章闰水建立友谊。好景不长, 后来他的祖父因事下狱,而他的父亲又患重病在身为了治病,他们家的资产中落,全家人为了避难跑回了乡下。因为这些事,使得小时候的鲁迅去帮助父亲买药都会受到别人的冷眼。

      光绪二十二年,鲁迅的父亲因为庸医乱治,父亲的病不但没好,还加重了。不久,父亲离开了他们。鲁迅父亲离世之后,鲁迅家族开会分房,给鲁迅他们的既差又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斥责,这使鲁迅被感世态炎凉。

        鲁迅在后面的年月里,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文章创作中。他的文章极具批判性,鲁迅曾把文章分为“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写的正是文章的批判。这些文章可以看到鲁迅不停息地批判,论战,反击……的思想文化。鲁迅从《热风》开始的对封建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一直延续到《且介亭杂文末编》对国民党政府的法西斯的抗议,对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路线的反博。鲁迅的文章所显示的这种“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精神。鲁迅先生在日本学医时,意识到中国人“中国人的病不在身体上,而是在心理上。”于是他决定拿起笔,通过自己的文章来呼吁所有的中国人,所以有的人说:“鲁迅先生的笔是同黑暗作斗争最厉害的武器。”

      他敢骂,骂阴险狡诈,貌似中庸的伪君子。他敢批判,批判狂人眼中“吃人”的世界,批判把孔乙己推上绝路的封建礼教。敢呐喊,为艰辛而麻木地生活着的闰土。他嫉恶如仇,使那些反动御用的文人们的人心惊肉跳,使旧社会的千疮百孔暴露无遗。他的幽默中闪着智慧与深刻,内中包含的是一颗忧愤深沉的爱国之心!                                    喜悦分享人:8.6班  刘沛楠

希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