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自我
80/365《原生家庭》
三个自我
三个自我的划分
从时间上划分:父母自我是“过去”对自我的影响;儿童自我也是“过去”(主要是童年的经历)对自我的影响;成人自我是此时此刻此地利用已有的资源去思考、计划,进行客观的分析。
从功能上划分:父母自我通常喜欢照顾别人,控制别人。
总是告诉自己这件事我不得不干,我有这个责任,我必须……应该……等命令式、强迫性的话语与思想行为。
三个自我状态相互转换的例子她又转到儿童自我状态里,小时候上学迟到最怕的就是老师严厉的处罚,她恐慌的感觉来自儿时的经验,而不是根据现在已是成人的处境。
三、真自体和假自体
社会自体与假自体的一个关键性区别在于,无论我们如何假装,社会自体知道自己真实的感受如何,例如能够感受到自己内心的不愉快,但仍可以勉强自己面露微笑。
社会自体知道自己的真实感受,而假自体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心理咨询室,他会讲得非常好,令人以为他通过咨询取得很大的进步。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可能会在某些时候感到非常绝望,他们会因取悦他人而失去自己的目标,对自己的需要失去敏感度,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们也可能会非常容易成功且很易取悦于人,却缺乏对自己的良好的感受性。
温尼科特曾说过,一个人即便表面非常成功,却缺乏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出口,那么仍会陷入各种让人困扰的问题中。
他们可能会在外部表现上非常出色和优秀,他人评价也很高,但他们对自己的感受和评价却非常不满意情形的好转:
1.能表达愤怒了;
2.能对自己的失败表示失望;
3.虽然自己很成功但就是高兴不起来,不知道是为
什么。
内在小孩每个人除了表现外在众人所见之“显性人格”外,还有个正好相反、潜藏心底的“影子人格”,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内心当中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即“影子人格”,
如同存在于婚姻中那个不与现实交集却时刻影响着我们的完美影子如“分析型”的人的“影子人格”是“感觉型”,因为“分析型”的人着重逻辑思考与客观评断,但是当他在强调与表现“理性”时,便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细腻多情的“感性”部分的人格压抑到潜意识深处,变成隐性的“影子人格”。
荣格将大多心理问题的形成归结为某一“原型”没有得到良好发展而受到阻碍,由此精神系统做出自我调整而表现为神经症或别的问题。我们的思维、处事甚至情感,有时候还停留在我们在小孩时期所习得的模式、经验和记忆上面一方面,内在小孩是我们被压抑的潜意识。
因为所有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都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不平衡有关。只要意识与潜意识是平衡的,那么人就是通透的,我们身心灵之间的联结就是成功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我们大可不必要求他人怎么做,彼此合适、彼此习惯就好有时候我们与其坐在那里生闷气,还不如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对方。这个很关键。
当你告诉对方你的感受时,对方下一次会注意到你有这样的需求。我们不必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给别人贴上一个标签,说别人怎么冷酷我们需要经常告诉自己,现在已经很好,过得很好,那个小孩已经成长为一个大人了,我们要带给孩子一份安全、自信、阳光的生活。
我们情绪的年龄需要成长,我们心理的年龄也需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