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有层次、有方法地“因材施读”

2017-12-18  本文已影响0人  言定瑀

        ——《如何阅读一本书》书评

文/火灵芝

这本阅读红宝书自1940年就出版了,而我到2017年底才认真读完。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小半生的书似乎都白读了,都是在“啃”书,没有真正消化、理解每一位作者的良苦用心。

书的开篇就提出一个读书的目标,即真正地“读懂”一本书应该是一种主动阅读,充分地理解作者意图。

接着就是这本书当之无愧的核心内容——阅读的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阅读,这也是大多数中国读者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逐行逐句地读,深怕读不懂而不敢漏掉一个字。有时候边读边抄、划线、查字典,忙得不亦乐乎。但是效果很差,读完就忘。书的内容还停留在书和笔记上,没有真正进入我们的大脑。

相比之下,真正的阅读是从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才真正开始的。检视阅读强调抓重点,读者要问自己以下四个问题:这本书在谈什么?构架如何?包含哪些部分?这是哪一类的书?

检视阅读更系统化,第一遍是略读,或者叫粗读,是用脑子而非眼睛读书,根据书的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阅读速度。有些对读者来说没有价值的部分可以飞快略过去不读,或者粗读一遍判定这本书没有价值,干脆将整本书放弃,不必浪费时间和心力。

第三个层次就是分析阅读。分析阅读追寻理解作者意图,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整理阶段,为所读的书进行分类,几句话概括书的大意,要求能掌握书的架构和例举重要部分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作者所提出的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诠释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抓关键字和书的主旨,并尝试解决作者的问题。

第三个阶段则是评论阶段。作者强调要充分了解之后再进行评论,评论时要区分知识和意见的不同,并做到有理有据。

阅读的最高层次是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又被称之为比较阅读,即阅读与同一个主题相关的两本以上的书。

比较阅读有五个步骤。

第一步是找到与主题相关的章节。你关心的不再是某本书,而是你的研究主题,是为了主题而读书。主题阅读是一种大量的翻译工作,要由我们带引作者们与自己达成共识,而非只是跟着作者走。我们要建立一种帮助我们了解所有作者和解决问题的词汇,但有自己的语言时也要参阅作者的原文。

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别是厘清问题和由我们自己建立一组不偏不倚的主旨。我们要找出问题作为现象的存在或本质、表现及其影响。

第四步是界定议题,也就是找出不同意见和彼此之间的关联。

最后一步就是分析讨论,我们要按照特定的顺序提出问题,并能辨认为什么是这种顺序。我们还要能说出问题的不同答案和其原因。

主题阅读注重面面俱到的客观性,读者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不能预设自己的立场。

除了以上四个阅读层次以外,这本书的另一大块内容就是阅读不同类别书籍的方法论。作者分别阐述了辅助阅读,阅读实用性书、想象文字、历史书、科学与数学书、哲学书、社会科学书等,都有不同的方法。要能“因材施读”。那种死抱着一种方法读遍所有门类的书籍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这本书给我触动很大的一个地方就是其中作者谈到如何阅读想象性文字这一部分。因为和我的本专业相关,看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也看得特别仔细。里面的很多话都值得我举一反三地思考。比如作者说,所有的故事情节不过就那几个道理,同样的基本情节,一经作者写出来,是好故事还是坏故事,关键看他是如何装点这副骨架的。看到这一段话,我不禁佩服作者不仅是能编撰百科全书的人,还是很懂小说的人。他的一句话就把小说的精髓说出来了。

写小说的人往往比的不是新奇的故事情节架构,而是“整合和装点”这副架构的能力。

另外,关于小说的评论,作者认为读者只能说喜欢或者不喜欢,并要能说出为什么,而不能简单地反对或赞成。这让我想起我们从小的语文教育,包括语文课本中文章的编排,编者注重的常常都是作品的思想性而非艺术感。思想很正的都是好文章,反之都没有资格收录进册。

其次,看完这本书我感悟很深的还有书籍的时间魔力。作者说,阅读就像人生,回头看的时候都会明白,所以不必停顿。在全书的末尾,作者又提出,要阅读能带动我们心智成长的、超越我们大脑的、能够“常读常新”的、对我们有特殊价值的书。

这两个观点,都让我联想到我们的人生,或者说联想到我们在时间长河中的存在方式,那就是——不必回头,总有一天我们终将明白;但我们要向前寻找那些有一定难度的、对我们来说有特定意义的事情,那些事会让我们成为人海中那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人”。而要做到这一切,书籍终将给我们指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