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音
【文·艾冰台】
“老师,听你口音就知道你是南方人,我没听清,请你再说一遍。”
每次招生咨询和家长打电话或者微信语音聊天,虽然大家说的都自认为是普通话,但由于口音差异,有时不得不借助文字。就怕听到的语音自己大脑识别时有问题,尤其是学生名字。如学生叫潘雨新还是潘钰鑫,这么多只凭听到的声音很难分辨很难写清楚。
这些还算好,有时对方家长叽里咕噜说了一大堆,我愣是一个字都没听懂。有时怀疑,中原地区不是北方语系,应该和普通话接近,可差别就是这么大。所以统一文字真的很重要,否则就是鸡同鸭讲,茫然无序。
河南这么大,有复杂不同的语音也很正常,豫南豫北有语言隔阂也正常,尤其是豫南信阳地区的潢川,罗山,息县……就如同上海的浦东浦西一样,差别真的不小。土生土长的一方人,哪怕离开了故土,受了多年的高等教育,自诩普通话很标准,去了其他城市多少年,那份乡音还是深刻在骨子里的,有时一张嘴出来就是带着乡音的普通话。
语言有时就是那么奇怪。如果长年生长在当地,从来不出远门你是无法体会这种感觉。只有当你到了另一个城市,或者到了海外,在不经意间听到那熟悉的口音,你一定会侧耳倾听,那是我老乡吧。
第一次有这种感觉是在厦大暑假坐船回沪,在登船排队时,在隔壁队伍中竟然听到有说沪语的,格外感到亲切。忍不住接过话茬搭讪,对方也感觉分在亲切。虽然进一步聊天后稍微感到有点失落,这失落还是源于对方没有像我那样激动,他的一句“啊,侬是浦东人吧。”一种在外地被同乡带着歧视的语调说出来,这里是在表明他是市区的,有一种神一般的自信,对于浦东乡下就是有着那种优势!
听到这句话出口,我顿时不想多说什么。在那个年代上海市区看谁都不顺眼,即使同是市区的还分上只角、下只角,更何况我们来自普通的乡下农村。对于偶尔来沪办事的外地人,那有时这种歧视也是直截了当,防不胜防。口音就代表了地域,代表了一种文化,能不能被对方接受认可,这不是你能做主。
尤其是这回由于疫情,魔都出来的人员感觉有点像“过街老鼠”般,无论到哪里针对魔都来的都有特殊照顾。你一开口就说明你来自何方,你想隐瞒也无法隐瞒。其实无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大家和平相处不以地域差别来抵触不是挺好,优势互补不也挺好,入乡随俗更好!到了河南,多说几句“中中”,也真不错!
2022.7.4
沪上 北风斋
今晨外出学车,没想到太阳这么毒,竟然把手晒成了两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