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说抱歉对不起就可以吗?
噗噗去年夏天刚跟小姐姐开始玩的时候,还不会说“对不起”和“抱歉”,因为在她生活里,这两个词语可能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小姐姐每次都很生气,“噗噗碰到我了,噗噗为什么不说抱歉?”其实她的潜台词是,为什么我每次都要说抱歉,这不公平。
后来噗噗也学会了说“抱歉”,寒假两个小姐姐来找她玩儿。小姐姐的妈妈很快发现了“玄机”,“噗噗,你不能每次做点什么事情,然后就说句抱歉。”
闺蜜家宝宝特别喜欢找小朋友们玩儿,宝宝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打小朋友一下,然后笑着看着小朋友。小朋友就哭了。闺蜜就立即要求宝宝说对不起,宝宝就死活不说,最后也哭了。
上个周末,我们准备出门,我让她爹给她穿衣服。噗噗每次穿衣服就按蹦蹦跳跳停不下来,嘎嘎嘎嘎笑个不停。在这个过程中,她爹就说了一句话:“噗噗脾气不好。”说完,噗噗“哇哇哇哇”哭了起来,然后扑过来抱着我,哭得太厉害,一顿一顿跟我说:“爸爸说我......爸爸说噗噗......爸爸说抱歉......爸爸给噗噗说抱歉......噗噗好伤心......噗噗太伤心了......”是的,噗噗现在也学会了,遇到什么事情,就会觉得对方要向她说抱歉(不过她爹确实应该说,哈哈)。
图片来自网络对不起和抱歉的话题,是每一位父母都绕不开的话题。
父母对抱歉的执念
小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执意要对方向自己说抱歉的行为,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周围环境中有人执意要他说抱歉。但他可能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说抱歉,只是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惯与下意识的反应。
我发现,很多父母对抱歉有执念。
孩子撞着小朋友了,立即要求孩子“快点说对不起!”
孩子拿了小朋友玩具了,立即要求孩子“快点说对不起,还给小朋友!”
孩子觉得好玩儿,摸了小朋友头发,小朋友哭了,立即要求孩子“快点说对不起!”
......
可能有人会有疑惑,这不对吗?
父母这种做法没有达到他们预期——希望孩子“知道自己错了,知道自己给别人带来麻烦了”——的原因是:往往直接一上来就要求对不起,孩子不说对不起,就开始讲道理。孩子不得已道歉以后,这件事情就!结!束!了!
相信每一位这样要求孩子道歉的父母,都是想孩子有礼貌,想让孩子知道自己行为不适,对孩子有要求,对自己有要求的父母!只是这种做法非但没有让孩子学会“真正的道歉”,却会让孩子错误解读对方信息。不仅如此,孩子还会有其他方面的结果。
图片来自网络;强制道歉,最后孩子往往是这种不走心的敷衍强扭的瓜不甜
如果父母仅仅要求孩子道歉,那么最可能得到的结果是:
1.过度负向解读对方:
这种仅仅要求孩子说对不起,向对方表达歉意的方法,没有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了。反而变成,孩子会因为对方的一点风吹草动,就要求对方道歉,过度解读甚至过度负向解读对方。
“他打我。”“他偷了我的饼干。”......对方可能是不小心碰了孩子一下;说了句“我想吃饼干”没等他同意就拿了一块。但是孩子会用比实际行为更负向的词汇来定义这件事。
这是因为孩子一做什么事情,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要求他道歉。孩子就会在这些过程中形成一种认知:原来这样的行为这么严重,但是他不知道为什么严重,更不知道自己和严重的情况之间有什么关系。所以,他就会将他生活中遇到的事情都“泛化”。
就好比,孩子身上出了疹子,妈妈告诉他,“像这样鼓起来的疙瘩是疹子。”然后他头上磕了包,他就会“泛化”认为这也是“疹子”。因为都是鼓起来的疙瘩。
图片来自网络2.过度看轻自己行为的后果——故意伤害别人,然后说抱歉:
如果执意只是要求孩子道歉,孩子会形成一种习惯,就是故意“伤害”别人,然后道歉。孩子会觉得,“你看,我都道歉了,你怎么还抓着我不放。”不仅不觉得自己有错,还觉得对方小题大做。甚至会认为,做错事情了,只要轻飘飘说一句对不起就行了,这件事就结束了。
无论是第一种过度负向解读对方,还是第二种过度看轻自己行为的后果,“严于律人,宽以待己”,都是因为孩子不知道具体自己怎么错了,为什么就要道歉。他拗不过自己的父母,他将他必须道歉的痛苦,用这样的方式宣泄出来!
图片来自网络3.不利于孩子反思:
我对问题最深的感触就是,一个人如果想真正解决问题,那么这个人一定要亲自站到问题面前。
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烦恼,很多时候,我们都替对方站在了问题最前线,挡在了对方和他的问题之间。这样对方是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因为他都不在问题区。
我们在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简单粗暴要求孩子道歉,其实也相当于挡在了孩子和问题之间。不利于孩子反思,也就不利于他真正改变。
图片来自网络强扭的瓜不甜,要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顺其自然地去道歉。
怎样让孩子学会真正的道歉
1.作为家长,先向对方说对不起:
如果孩子确实影响到对方了,可以家长先向对方道歉。因为大多数时候,可能问题并不是特别严重。而且一般父母都会更看重“肇事”孩子父母的态度,而不是孩子本人。第一时间先向对方说对不起,查看一下问题的严重性。
这个时候,孩子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为什么错了,如果直接要求孩子道歉,可能他会非常委屈甚至梗着头不道歉。最后变成哭闹,孩子委屈,父母烦心。
图片来自网络2.详细描述他的行为心理过程和结果:
对方情绪平静后,有时间了,可以具体跟孩子讲他刚刚的行为过程,或者心里过程,以及刚刚行为的结果。注意是描述过程结果,不是评判或者说父母的观点。
因为孩子可能意识上并不清楚他具体做了什么,或者即使清楚有可能想抵赖。这种详细描述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具体做的事情,无法抵赖。
“你刚刚跑着的时候,撞着旁边的小朋友了,小朋友差点没站稳,摔倒了。”
“小朋友在玩这个玩具,玩得很开心。你直接拿过来自己玩了。”
“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儿,你喜欢这个小朋友。你摸了他的头发。”
图片来自网络3.向孩子解释对方的感受:
孩子的行为他自己了解了,但他可能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问题,或者即使知道有问题,不知道具体给对方造成了什么困扰。
一个人真正知道自己错了的核心是,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给对方造成的痛苦。
也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对方的痛苦,才有可能去“走心”地道歉。想想自己伴侣,估计大家都能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你刚刚跑着的时候,撞着旁边的小朋友了,小朋友差点没站稳,摔倒了(行为心里过程和结果)。你跑得太快,撞到小朋友,小朋友吓着了。你看,他现在哭得很伤心。(对方的感受)”
“小朋友在玩这个玩具,玩得很开心。你直接拿过来自己玩了(行为心里过程和结果)。小朋友很生气,也很伤心,正在玩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了(对方的感受)。”
“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儿,你喜欢这个小朋友。你摸了他的头发(行为心里过程和结果)。但是小朋友不喜欢别人摸他的头发,所以他哭了。(对方的感受)”
图片来自网络4.告诉孩子更好地方式:
我们希望孩子不要再继续目前这种行为的核心,应该是告诉孩子“更优的方式”。孩子很多时候是不知道该怎么更好地表达他自己,所以会选用最本能的方式。让孩子不再继续错误的方式的核心,是让孩子学会更好的方式,将错误方式淘汰掉!
如果孩子的行为确实错了,要明确简短告诉他“这种行为是错的”。这样孩子才明确知道这种行为不被允许。而且这些不是针对他本人,仅仅是说他的行为,孩子也会更容易接受并改正。
“你刚刚跑着的时候,撞着旁边的小朋友了,小朋友差点没站稳,摔倒了(行为心里过程和结果)。你跑得太快,撞到小朋友,小朋友吓着了。你看,他现在哭得很伤心(对方的感受)。你以后跑的时候,要尽可能注意到周围有没有小朋友,有没有障碍物(更优方式)。”
“小朋友在玩这个玩具,玩得很开心。你直接拿过来自己玩了(行为心里过程和结果)。小朋友很生气,也很伤心,正在玩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了(对方的感受)。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还给小朋友。你可以问一下‘我可以玩这个玩具吗?’小朋友同意后,你再玩。他不同意,你就在一旁等待,或者问问他可不可以用其他玩具交换。但不能直接从小朋友手里抢(更优方式)。”
“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儿,你喜欢这个小朋友。你摸了他的头发(行为心里过程和结果)。但是小朋友不喜欢别人摸他的头发,所以他哭了(对方的感受)。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可以说“嗨,你好”,也可以问问小朋友,可不可以拉拉小朋友的手(更优方式)。”
图片来自网络5.总结陈词:
有的孩子在听完上面,“描述行为心里过程和结果+对方的感受+更优方式”,这一段话后,就会自发地去说对不起。真正知道自己哪里做的不合适再去道歉,也会有助于孩子下一次避免这一次的情况发生(不是一定会避免)。
有的孩子听完以后,可能会有些害怕,毕竟自己做了错事害怕受惩罚;也有可能害羞,不知道怎么具体去道歉;也有可能仍然觉得事情没什么大不了......无论是哪一种心理,孩子可能都没有说要立即去说对不起,立即去道歉。
这个时候,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心理,去打消他的顾虑,表达他的感受:“你知道自己错了,但是你害怕妈妈惩罚你批评你。妈妈最关心的是,宝贝儿已经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妈妈不会批评你。因为大家都会有出错的时候。爸爸妈妈有时候也会做错事情。”
“你不知道该怎么去和他说对不起,有点害羞。妈妈可以和你一起去。”
“你觉得刚刚的事情,他很伤心吗?你可以做些什么呢?(当孩子不觉得是事儿的时候,反而要引导他,而不是批评)”
我们希望的是,孩子自发地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不恰当的地方。道歉只是一种形式,如果孩子可以认识到错误后去道歉,那当然最好。如果孩子还不能走到这一步,也应该给孩子时间,让他慢慢积累力量,有一天他最终也能做到。
而且身教重于言传,如果父母做错事后,可以诚恳地道歉,那么孩子耳濡目染,最终也会学会。就害怕,父母自己没有这种行为,却要求孩子。
图片来自网络道歉只是一种形式。父母的目的,是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孩子能够体会到自己做错了什么,给对方带来什么样的伤害与困扰,最重要学会更好的行为,淘汰目前的这种行为。
这才是父母真正的期望!道歉是随之而来的自然行为。
强扭的瓜不甜!
ps,我一直想要不要在题目前面加上“做错事”,后来也没有加,因为有的时候可能并没有做错事,但是父母也会要求说对不起。所以我说有执念。
还有,今天搜出来的图片,都是表情包,可见,对不起的话题,大家都很心塞!
今天就酱!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