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2024年4月28-日签986

2024-04-27  本文已影响0人  X先生_未知数的X

后悔没有早点读书学习62:高效学习

今天我们要分享一个小理论,名为“高效学习”。不少读者反映,自从离开学校后,感觉自身学习能力大幅下滑,曾经轻而易举就能掌握的语言或软件技能,如今却显得格外困难,不禁让人质疑是否过了所谓的“最佳学习年龄”。

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观念,认为学习是孩子的专利,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失去学习能力。然而,致力于教育研究的专家Ulrich Boser指出,这种看法其实是误区,成年人完全有能力高效地吸收新知识和技能。成年人在学习上感到吃力,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掌握恰当的方法。多数人在求学阶段忽视了对学习方法本身的探究,沿用低效的学习策略,如反复阅读教材等。成年后,面对生活中的多重事务,有限的时间往往被大量占用,致使很多人感觉耗费大量时间却无法有效掌握一项新技能。

为了帮助大家更快速、高效地学习,今天我们参考Boser在其新著《学得更好》中的观点,揭示一些有关学习的误区,阐明高效学习的步骤,并推荐一些简单实用的学习方法。

首先,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学习:

  1. 学习不等于记忆

学习是对新知识、技能、价值观或偏好进行获取和内化的过程,它可以深化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改进我们对此的反应和行为。例如,认识到火的危害后,我们会学会避开火源。有人误认为学习等同于死记硬背,事实上,记忆只是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真正的学习涵盖了对事物整体系统性的理解,包括梳理事物内在结构、探寻其成因及其影响因素等。

人们之所以有“学习=记忆”的误解,往往是因为他们在面对知识时,习惯性地将知识点碎片化,试图记住一个个独立的点。例如,在拿到学习资料后立即逐字逐句阅读,或者漫无目的地用荧光笔标出所谓“重点”,而实际上并未深思熟虑究竟什么才是重点内容。实际上,知识点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学习过程的核心之一是发现和构建这些联系,因此,在接触到学习材料时,首要任务是把握整体脉络,如浏览目录、章节标题和总结,以便更有针对性、更有条理地展开学习。

  1. 高效学习的四大步骤

Boser主张,要想实现高效学习,需遵循以下四个步骤:a. 激发内在动力;b. 设定具体目标;c. 反复练习与自我评估;d. 构建知识关联。

a. 激发内在动力

在开始学习前,寻找激发学习意愿的内在动机至关重要,要自问:“我为何要学习这个?”学习动机可以是功利性的,如“为了提升技能以获得升职加薪”;也可以是非功利性的,如“出于好奇”或“基于个人兴趣”。关键在于,认识到所学内容对自己生活的价值,会极大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研究也证明,当我们更能意识到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工作的关联性时,学习效果会更佳。

b. 设定明确目标

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价值后,下一步是将长远模糊的学习目标细化为具体、可衡量的小目标。例如,假设有志于取得托福高分,那么一个具体、可行的目标可能是“每周完成一定数量的阅读、听力练习和写作任务”,而非空泛地说“我要提升听力和写作”。

c. 反复练习与自我检查

在此阶段,通过反复实践逐步达成学习目标。Boser强调,在练习过程中,自我检查极为重要。人们有时会过高估计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实际可能存在遗漏。通过自我检查,我们可以验证学习成果,并在检查过程中巩固记忆。自我检查的方法包括设计自测题目、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新概念等。

d. 构建知识关联

单纯掌握新技能或概念还不够,关键在于将它们融入个人现有的知识体系,与其他已学内容建立关联。例如,理解了“痴迷型人格”这一概念后,应当将其与自己已知的亲密关系、原生家庭等相关知识相结合,以便更深刻理解“为何自己会成为痴迷型人格,以及这对亲密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否则,只知道“我是痴迷型人格”这一标签,并无助于指导我们如何改善生活。此外,构建起的知识体系能使我们更牢固地记住新知识,因为一旦理解了新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即使暂时遗忘,也可以通过回忆其他知识,间接回想起所学的新内容。

再来看一看哪些人更擅长高效学习:

  1. 积极看待自身能力的人

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能力持有积极态度的人,往往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效。研究显示,相信自己能不断进步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更专注,更有可能收获满意的学习成果。另外,若能对学习结果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时,人们更愿意坚持下去,不易轻易放弃。

  1. 思维开放、较少偏见的人

情绪状态对学习效率有直接影响。研究表明,个人对某一事物的好恶程度会影响其学习与该事物相关知识的效率。例如,如果你讨厌某个国家,学习该国语言时,你可能更容易遗忘,难以真正掌握。这可能是由于学习过程中,对该国的负面联想会让你产生不适感,进而下意识地回避学习。因此,思维更开放、较少偏见、能平和接纳各种事物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更少受到个人喜好干扰。

  1. 能够接纳错误的人

对待错误的态度决定了我们采取何种学习策略。先前提及,自我检查在学习中至关重要,它帮助我们及时发现不足、调整学习方法。有些人不愿进行自我检查,并非不知其重要性,而是不愿面对自己会犯错的事实。若一个人不敢面对错误,便会错失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在后续学习中可能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1. 确保充足睡眠的人

研究揭示,充足睡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充足的睡眠使人更有精力、更专注于学习。同时,心理学研究指出,睡眠期间,大脑并未真正休息,而是进行着新旧知识的整合工作。海马体负责存储短期记忆(即新接收的信息),而大脑皮层则储存长期记忆(即我们已形成的知识体系)。通过睡眠,大脑会将新学习的知识与旧有知识关联起来,使其融入整个知识体系。这就是为何有些人在睡醒后,对新知识的理解似乎变得更加深刻。

  1. 具备元认知能力的人

在书中,Boser特别强调了元认知能力在学习中的作用。元认知是指对思考过程的再思考,具备元认知能力的人能够持续审视自己的思考模式,从而不断优化思考方法,这对于高效掌握新知识至关重要。

元认知分为规划型元认知和自我监控型元认知。规划型元认知关注对“如何思考新知识”的规划和思考,如在学习新概念前,先问自己是否需要了解相关背景知识,是否有比阅读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以避免在后续学习中因前期准备不足或方法不当而浪费时间。

自我监控型元认知涉及对“已获得知识”的思考方式的检验,例如,在掌握一个概念后,反思自己是如何得出结论的,换一个角度看或换一个前提,结论是否依然成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发现思考方式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改善思考方式。

元认知能力是可以培养的。Boser建议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运用这两种元认知,不断提升自身的元认知能力。尤其是初学者,更应重视培养高效的思考方式,这样才能更快地掌握新的技能和概念。

除了培养元认知能力,还有多种途径可以提升学习效率。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书中列举的一些高效学习方法。

  1. 认识到所学内容的实际价值

之前我们提到,认识到所学内容能为生活、工作带来具体好处,会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例如,决定学习一款统计软件时,可以思考“我在哪些场合可能会用到这款软件?”当你能详尽描绘出应用学习成果的具体场景,就更能认同学习的价值。

  1. 利用同伴效应推动自己

巧妙利用同伴压力可以促进自己更努力地学习。研究表明,将学习目标告知朋友后,人们会更努力地学习,并更有可能实现目标。因为在他人面前,人们倾向于展示自己信守承诺、具有行动力的形象。所以,如果你想通过某项考试,而又担心自己缺乏自律,不妨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宣告你的目标,让更多人知晓。

此外,如果你想在一门课程中取得优异成绩,可以选择和朋友一起选修同一门课程。研究发现,与好友一同上课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可能是因为人们在朋友面前希望展现出自己能力强、表现良好的一面。

  1. 学习过程中积极进行自我检查

认知心理学家Art Graesser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多提问“为什么(why)”和“怎么样(how)”,有助于深入、准确地理解所学内容。例如,在读到“低自尊会影响亲密关系”时,可追问自己“低自尊具体是如何影响与他人的交往的”。通过思考,你会找到更丰富的答案,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陈述。

此外,实施自我测试法也很有效,即在学习某个概念后,隔段时间再自问:“我真的理解了吗?”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述概念,并对照课本上的定义和实例,以此检验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概念内涵。

  1. 尝试向他人解释所学内容

学习了新知识后,你可以找一个过去对它们一无所知的朋友,试着向Ta解释你所学的内容。心理学家发现,通过教导他人,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过去所学的知识。这是因为,在教导他人时,我们相当于自己理解和筛选出重要的信息,并且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释了它们。如果你发现自己没有办法向别人讲清楚所学的内容,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1. 不断将新学到的内容融合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找到新学信息和原有知识的关联

对于新学到的信息,只是单纯的记住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把它和我们过去学到的内容联系起来,纳入到我们原有的只是体系中。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变成我们能应用的“库存”。想要真正掌握新知识,必须寻找到新学的内容与过去知识之间的关联。你可以通过联想,或者分析新内容和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把它们组织起来,从而真正让新学到的外来的内容也变成属于你自己的东西。

今日电影推荐:《风雨哈佛路》

2003年美国上映
豆瓣评分8.1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