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焦虑的不断催促你的孩子吗?

2018-05-26  本文已影响10人  慧通老师

      有妈妈在咨询交流中说,感到对孩子催促的做法不好,但在具体事情的处理过程中,又很难控制自己,对自己放慢脚步的做法又有一种担忧,这样行吗?

    这是绝大部分已经有觉醒意识的妈妈,在家庭育儿过程中常见到的困惑。

      这里慧通想请有这方面困惑的妈妈们问自己几个问题?

    一是问自己,孩子的慢是你作为成人认为的慢?是你作为成人的感受?还是孩子世界的客观事实?

      二是问自己,孩子的慢,是不是孩子客观上做不到?或者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

    三是问自己,你已经用了几年的催促方法了?效果怎么样,如果没效果,是不是要换个方法呢?

      四是问自己,你经常催促,虽完成了眼前的事情,但对孩子的内在成长会带来什么影响呢?孩子会有自己的想法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你认为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你最看重的?

    智慧的妈妈们,这几个问题如果你有了答案,也许就会不会犹豫和担忧了。

    一、父母们不断催促孩子,一般情况下是要求孩子与自己在同一时区同一节律

      你催促孩子快点起床,是因为你也赶着要上班;

      你催促孩子赶快吃饭,是因为你要收拾碗筷;

    你催促孩子做作业要迅速,是因为你自己的工作都还没完成。

    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有:当我们不断提醒孩子要“快快快”的时候,你是以成年人的节奏带了他的节奏。

    二、孩子成长有着自己的生理节律

      儿科医生和科学家研究发现:

      2岁半以前的孩子,完全没有“时间”这个概念。他们完全活在当下,没有过去的回忆,也没有未来的焦虑。

      到了2岁半,孩子对“时间”、“先后”这些词才有了初步认识;

    2岁半到3岁,孩子的时间观念飞速发展,“过去”“现在”和“未来”能分得清了;

      4岁的孩子,能够描述出在幼儿园里干了些什么,但还不能具体说出在什么时间干了什么事,这一点孩子要到5岁才能做到;

    6岁的孩子更进一步,开始喜欢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但对于类似于半小时、20分钟之内的时间到底有多长,他们没什么感觉;

    7岁的孩子已经能够分得清时间了,却是他们最磨蹭的时候: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面,其实还没有接受在特定时间做特定事情的节奏。

    所以,不管多大年纪的孩子都会磨蹭,这是人的天性。磨蹭其实是孩子的必经阶段。只有当他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感受“时间”、感受按时做事情的规律,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三 、对于孩子的成长,慢,其实才是最快的方法。

      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长成情商超高、人见人爱的人。其实,如果尊重孩子的生长节奏,他是完全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的。

        慢,其实才是最快的方法。

      一个孩子如果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长大了会变成温润如玉、情商超高的人。但很可惜的是,这样的节奏被家长打乱了。

      但如果你越俎代庖,强行阻断他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后果将不堪设想。

      四、经常被人催促的孩子,有可能长成两种极端性人格

      第一,过分依赖型

      比如催做作业这件事。如果孩子在一边做,家长在一边指手画脚,其实孩子会非常紧张,作业越做越慢。

        最终你不得不亲自上阵,直接帮他做,或者手把手教他怎么做出来。结果是什么?孩子该不会的还是不会,而且还会变成非常依赖你。

        就像心理学家Erica Reischer所说:“你的孩子没有机会去学习怎么为自己负责,也没有机会练习一些诸如时间管理、自我约束这样的重要生活技能。”

      你想让他赶快学会你会的东西,结果最后他连你的水平都超不过。

      第二,极度反叛型

      想想如果你每天耳边听到的都是这样的“咒语”:

      “起床,快起床!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这是鞋子、这是衣服,你有没有在听!你就穿成这样出门吗?……”

      每天都是唐僧念经一样在你耳边叨叨,天生反骨的人会极度反感。

      已经有研究证明,如果你的孩子本来性格就强,就更容易在催促中变得易怒易烦躁、耐性差,根本听不进别人劝。

    法国儿童精神专家克里斯汀·弗拉薇尼说:“依赖性人格的孩子,因为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觉自己是‘坏孩子’,失去自信;而反叛性人格的孩子,却只会越来越无视父母,变得自私冷漠。”

      这两种孩子,都毫无例外地丧失了自我。

      所以,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长才最要命。

    不管是哪一种类型,智慧的父母们,你想你家的孩子变成那样吗。孩子如果已有了这两种类型的特征,你知道你错在哪了吗?

      那改变就从现在开始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