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0

2022-09-10  本文已影响0人  yingyingjilv789

2022.9.10    周六    晴   33-18度

糖尿病是一组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

糖尿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截肢、失明、肾功能衰竭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

症状:

早期多表现为代谢紊乱症状,主要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许多病人无任何症状,仅于健康检查或因各种疾病就诊化验时发现高血糖。晚期主要为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并发症的产生。

典型症状

1. 多饮、多尿

血糖升高后因渗透性利尿引起多尿,继而口渴多饮。

2. 多食

病人常有易饥、多食。

3. 体重减轻

外周组织对葡萄糖利用障碍,脂肪分解增多,蛋白质代谢负平衡,渐见乏力、消瘦,儿童生长发育受阻。

4. 视物模糊

如血糖升高较快,可使眼房水、晶状体渗透压改变而引起屈光改变致视物模糊。

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皮肤瘙痒,尤其外阴瘙痒。

主要分类

1型糖尿病

少见,常在幼年和青少年阶段发病,在我国占糖尿病患者的1%以下。病因上可分为免疫介导性和特发性(发病机制不明)。

发病机制主要为因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或显著减少。

2型糖尿病

常见,在我国占糖尿病患者的95%以上,病因包括胰岛素抵抗、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或两者兼有。

1型糖尿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30岁前最常见。2型糖尿病多见于成人,常在40岁以后起病。

易发人群

1.IGR(糖调节受损)史。

2.年龄≥45岁。

3.超重或肥胖。

4.T2DM(2型糖尿病)的一级亲属。

5.有巨大儿生产史或GDM(妊娠期糖尿病)史。

6.多囊卵巢综合征,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等。

病因

糖尿病的病因尚未阐明,不同类型的糖尿病病因不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有所不同。

总体来说,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胰岛细胞功能障碍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下降,或者机体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两者兼备,而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有效被利用和储存。

当前,除了部分特殊类型糖尿病的分子病因明确外,绝大多数糖尿病的分子病因尚不明确。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存在家族聚集现象。

但是,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研究已经非常明确,导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生活方式。如果要减少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改善促进不良生活方式形成的社会环境是根本出路。

以上内容摘自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