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谏思言《随园诗话》学习笔记日常随笔记

《随园诗话》学习笔记一千二百三十五

2024-09-27  本文已影响0人  飞鸿雪舞

第十五卷 诗赋为文人兴到之作,不可为典要

十七、一字之误

【原话】程绵庄云:“孔子庙有棂星门,其误已久,不可不知。《诗经》小序云:‘《丝衣》,绎宾尸也。’高子曰:‘灵星之尸也。’汉高祖始令天下祀灵星。《后汉书》注云:‘灵星,天田星也。欲祭天者,先祭灵星。《风俗通》:‘县令问主簿:“灵星在城东南,何法?”曰:“惟灵星所以在东南者,亦不知也。’”《宋史·礼志》云:‘仁宗天圣六年,筑南郊坛,外周以短垣,置灵星门。’夫以郊坛外垣为灵星门者,所以象天之体,用之于圣庙,盖以尊天者尊圣也。其移用之始,始于宋。《景定建康志》、《金陵新志》并言:‘圣庙立灵星门。’惟《元志》误以‘灵’作‘棂’,后人承而用之,则不知义之所在矣。《晋史·天文志》云:‘东方角二星为天关,其间天门也。’与《后汉书》注正相印证。俗儒解‘棂星’,以为养先于教,犹知‘棂’之为‘灵’也。今竟解作疏通之义,则大谬矣!”余戏题云:“绎祭灵星有乐章,故将圣庙比天阊。如何解作疏通义?钻入窗棂上讲堂。”

[译文]程绵庄说:“孔子庙中有棂星门,这个错误由来已久,不可以不知道。《诗经小序》中说:“《丝衣》这篇文章,是祭奠死去的客人而作的。”高子说:“这是指灵星的尸体。”从汉高祖开始命令天下祭祀灵星。《后汉书》的注解中说:“灵星,就是天田星。想要祭祀上天的人,就要先拜祭灵星。”《风俗通》中说:“县令问主簿:灵星出现在县城的东南方,是什么道理?主簿回答说:灵星所以出现在东南方的原因,我也不知道。”《宋史·礼志》上记载:“仁宋天圣六年,在南郊筑建祭坛,外围筑了一圈矮矮的土墙,设立了灵星门。”把郊祭的祭坛外墙当做灵星门是用它来象征天的形状,把它用在圣庙中,大概是取尊崇上天也尊崇先皇的意思。它被移用是从宋朝开始的。《景定建康志》、《金陵新志》中都说:“圣庙中设立灵星门。”只有《元志》中误把“灵”写成“棂”,后沿袭并使用了这个说法,却不知它的含义所在。《晋史·天文志》中说:“东方的两个星星是天关,中间是天门。”和《后汉书》的注解正好相互印证。俗儒解释“棂星”,认为养育要先于教育,总算知道“棂”就是“灵”。现在竟然把它理解为疏通的意思,那就大错特错了!我开玩笑地题诗一首:“祭祀灵星谱有专门的乐章,特地把圣庙比做天门。为什么要理解为疏通的意思?这种说法就像钻入窗棂登上了讲台。”

[笔记]袁枚老先生在这里,讲述了一个“一字之误”的故事。

程绵庄云:“孔子庙有棂星门,其误已久,不可不知。《诗经》小序云:‘《丝衣》,绎宾尸也。’高子曰:‘灵星之尸也。’汉高祖始令天下祀灵星。《后汉书》注云:‘灵星,天田星也。欲祭天者,先祭灵星。《风俗通》:‘县令问主簿:“灵星在城东南,何法?”曰:“惟灵星所以在东南者,亦不知也。’”

《宋史·礼志》云:‘仁宗天圣六年,筑南郊坛,外周以短垣,置灵星门。’夫以郊坛外垣为灵星门者,所以象天之体,用之于圣庙,盖以尊天者尊圣也。其移用之始,始于宋。《景定建康志》、《金陵新志》并言:‘圣庙立灵星门。’惟《元志》误以‘灵’作‘棂’,后人承而用之,则不知义之所在矣。《晋史·天文志》云:‘东方角二星为天关,其间天门也。’与《后汉书》注正相印证。俗儒解‘棂星’,以为养先于教,犹知‘棂’之为‘灵’也。今竟解作疏通之义,则大谬矣!”

余戏题云:“绎祭灵星有乐章,故将圣庙比天阊。如何解作疏通义?钻入窗棂上讲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