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历史历史,想法,法律楚材

圣徒颜回之死折射中国古代经济思想

2017-02-20  本文已影响230人  陇右雷柯柯

    一、颜回的光荣

圣徒颜回之死折射中国古代经济思想

   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志。颜回英年早逝,令孔夫子痛心疾首、揪心难忍,每与人谈起,唏嘘短叹,泪涌夺眶难遏,特别是在看到朽木不可雕的子路上课期间呼呼大睡。每每读此,内心尊崇的小火苗噌噌的燃烧了起来,一发不可收拾,燃烧了自己,只剩灰烬。这种清贫自守、刻苦求学的精神,对于“孔门第一圣徒”的桂冠,可谓是实至名归、当仁不让。这种苦行僧式的生活模式,俨然是原教旨主义精神传承发展的活载体,堪称“存天理、灭人欲”刻苦自修理念的发端鼻祖,在他那峨冠博带、飘逸出尘的身影下,使人们不由得想起那段话“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的,颜回在孔子心目中是一个能继承他衣钵、弘毅致公的优秀门徒。在俗人们眼中是一个出尘脱俗、不染烟火的藐姑射神人。除了凡夫俗子高山仰止、望尘莫及、难以望其项背等感慨仰慕之情外,他只适合立于神龛之上,受人供奉,逢年过节的与冷猪肉相伴千古,偶尔被伪道德洁癖症患者别有用心的宣扬推崇一番。

   二、孔子的另一面

   《论语·公冶长》: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不知有心之人读至此处作何感想,某猜度,夫子之明王道、通世故、晓人情,内心其实更觉得谨言慎行、进退有度、为人有衡,识时务,不立于危墙之下的南宫更适合托付侄女,更像一个能伸能屈、家国兼顾的靠谱男人、一个伟岸高大的大丈夫,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思想有能力的人。孔子此刻,让人仿佛看到一个慈眉善目、和蔼可亲、散发着浓浓善意,有点狡黠充满智慧的长辈,一个深谋远虑,目光深邃的老头子。其实,生活不需要太多他那倔强一往无前矢志不渝复兴周政的模式。法家,时迁势移,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理念才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正确选择。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复辟旧物无疑在自以为是的意淫似的疯狂驾驭着倒向悬崖的马车。

    三、颜回之死原因猜想

     从颜回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经济理念,主旨无非节俭惜物、开源节流,视科技为奇技淫巧的乱力怪神。其实,经济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激发人的潜质、创造力,最大限度的调动人对物质财富、生产资料的欲望渴望希望。单纯依靠克制人欲,鼓吹节俭来解决经济问题,简直就是无能的掩饰,清贫本身就是羞耻的,道德的高尚代替不了经济的困窘,精神的纯洁也无益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谁人不曾想过,颜回难道不是因为营养极度不良,身体极度虚弱,从而引发疾病而死呢!

四、孔子、管子、商鞅经济思想比较

       

圣徒颜回之死折射中国古代经济思想

 《论语》中,孔夫子给予管仲以极高的评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微斯人,吾其左衽也”,《史记》记载:管仲早年未得志时,可谓声名狼藉,为时人诟病处有三:其一,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总是占便宜拿的多,此为不义。其二,追随公子纠,主公死而不能殉,此为不忠。其三,打仗当逃兵,此为无勇。然而,好基友鲍叔牙舍命相救、一力举荐,一举而成国相,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其经济思想体现为:“一、齐处东海之滨,专盐铁之利。二、于临淄都城开四民之区,产业分工,百业兴旺。三、提倡重商主义,鼓励通商。四、运用经济战思维,玩残鲁宋二国。五、不歧视失足妇女,首倡国营,充裕国库解决就业等等,俨然自由主义经济理念的设计师、实践者”,管仲富拟于公室,而人不以为贪,专擅国政,而人不以为跋扈,尊王攘夷,而天下云影景从。后世唯有郭汾阳差可比肩!

       

圣徒颜回之死折射中国古代经济思想

   商鞅经济之道,唯有二字真言“耕战”,完全一派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全国上下,“奉法、耕作、国战”的宣传词简直深入大街小巷、绝对入脑入心,跟老白金广告一样使人耳熟能详。名誉地位、权力尊荣、安居乐业皆出一孔,纳粮杀敌之数成为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实现机会公平,给予任何追求幸福生活之人以机会,秦国法制严苛,确保完全服务于经济社会军事发展大局。改革激发活力,活力促进发展,强大的大秦,富裕的大秦,法制的大秦,平安的大秦,不是梦,就在秦人勤劳勇敢的努力奋斗中!

      儒家经典论述中,对于经济和商人,就两字“铜臭”,解决经济问题就四字“开源节流”,坚决反对与民争利,认为天下之财物足够天下人之用,主要体现在两个事例中,其一,汉昭帝时期,改革派桑弘羊和代表儒家清流大夫的盐铁会议。其二,在宋神宗时期,代表法家改革派的王安石和代表儒家保守派的司马光进行了一场大讨论大论战。两次对于“国家收入,边患问题,赈灾问题”等,儒家除了唱高调,继续勤俭节约的老调重弹之外,毫无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

      经济之道,贵在顺应人性,卑论易行,民之所欲,从之。民之所恶,去之。“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不患寡而患不均,张国四维,礼义廉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