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量爆炸的年代学会克制
2016年,内容爆炸、信息满天飞,身边写公众号的比看公众号的人还多,我也顺着内容盛行的风从建筑行业跨界进入互联网做起了新媒体.
去年一年,我见过很多野生作者写着写着成了名、当了网红,也见过很多并没有红的写手还在勤奋的坚持,卖力的输出。
然而随着接触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整个人就像一颗石子被扔入大海,周围是不断涌上来的信息浪潮,每天固定的24小时被挤得满满,然而浏览了海量的信息之后,能在我脑中留下印象的,竟然一个都没有······海水依旧来势汹汹,而我,仍然是原来的那块石头。
除此之外伴随而来的还有怕错过任何有价值信息的焦虑感和每天无休止的吸收然后忘记的死循环····· 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包括我自己,经常会营造出一种“貌似我正在很努力的吸收”的幻觉。
每天被各种所谓的“干货”“经验”“故事”喂饱,吃的很撑,但是相比于知识被消化的速度,遗忘的速度好像要快得多······
前天和康康聊天,嘘寒问暖之后,聊起了2017年的新年计划,康康问:“新的一年,你有什么计划?”我答:“取关一切公众号,耐心读几本经典,然后让它成为我······”
没错,这个决定是我在春节的时候每天都在考虑的事情:
“我到底需要什么?”
“什么知识对我来说才真的有用?”
“我的时间都用在了哪里?”
“如何把价值观转化为价值”
“如何才能让生活精简”
·······
是的,相比于2016年什么都要尝试的我,2017年我最重要的事情是“精简”和“克制”,本以为最难是做加法、去增加体验、去学习更多的东西,但是当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我发现我已经成为了一个舍不得“放下”的人。
春节期间,关闭了朋友圈和一切公众号推送,为了安静的享受时光陪家人,可实践起来却是整日不定时袭来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来自于怕错过任何爆炸性消息的担忧、来自于怕被时代淘汰的恐慌、来自于从向外关注转而向内之后的不适。克制变成了一种修行。
特别怀念微信还没有流行时的大学寒暑假 ,我捧着一本本书全部啃完。包括现在觉得超级厚的《基督山伯爵》全本,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四大喜剧剧本等等。我还记得我买的那套第123页装订错误。那是我最快乐的年华。
前几日,朋友微信上发来自己的定位,在非洲大陆的最北端,也有在欧洲大陆的最南端的。于是我打开电脑地图,发现我们看了这么多年的世界地图,有那么多地方,却从未去过。那是我所向往的,那是我要去追求的。
新的一年,我想相对于大量吸收,我更愿意克制,对欲望的克制、对时间的克制、对吸收信息的克制,潜心积累、沉淀、思考,然后再重新出发~
人生如此,文字亦如此,相比于课程当中学到的那些所谓的“爆款文章”的写法,我更倾向于放下套路的写字儿,真诚的去说人话、讲最真的故事,我想这也是对读者的一种尊重把,毕竟谁的时间都有限,何必浪费他人时间呢~
2017年,我给自己设定了几个标准,这些标准用来指导我什么时候该克制、什么时候该争取,以此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你有启发:
1、减少碎片化输入,读经典
2、少分享价值观,多分享价值(建议大家少看公众号文章,包括我的,因为这些信息太碎片,不系统,不利于形成系统思维,也很难建立知识体系,作为作者去写作有很多目的,有些是为了抓流量,有些是为了让自己保持持续输出,但即便是后者,也不见得你需要持续关注和学习,多用浏览公众号的时间去实践和读经典,然后自己输出)
3、花更多时间去体验生活,毕竟一切灵感都来源于生活
4、塑造身体、阅读经典、扩展人生体验永远是人生最高优先级(因为半衰期都很长)
5、不去关注外界,转而向内
2017年,对于dare-to-think的更新,我会尽量减少,在信息量爆炸的年代,不仅读者需要对信息量克制,就连输出者也要克制自己的表达欲,不打扰才是最大的尊重,除非积攒了足够多的价值需要记录和分享时才去分享,尽量减少无病呻吟,文字不是为了记录才记录,而是水到渠自成的顺其自然。
同样的,虽然我自己已经进入了每天都需要关注“阅读量”“点赞数”的内容领域,我想用我自己的号来时刻提醒我自己,不忘初心,不要为了数据去写字,单纯去记录、分享有价值的东西,拒绝一切套路,做一个好好说话的人。
希望面对迎面袭来的巨大信息浪潮时,我们都能不迷失、不焦虑,仍然清醒的活着,然后明白什么才是对你最重要的。
Share共享才能双赢今日互动:后台回复“2017”可收到我自己制作的2017电脑桌面壁纸
【小确幸】
把《精进》拿出来重读,有了很多新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