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鬼才肉兔几上班这点事儿

穷带给你最大的毁灭,是让你的目光短浅

2017-02-27  本文已影响109人  鬼才肉兔几

金钱控制法律,控制政治,控制风俗,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不管什么义与不义,只要能够达到尘世的天堂,享尽繁华之福,化心肝为铁石,胼手胝足地去争取暂时的财富。

这是今日最普遍的到处都揭橥着思想,甚至法律上也这样写着。

——欧也妮·葛朗台

世界上两种人最可怕,一种是美丽而贫穷的女人,一种是文艺而贫穷的男人。我有个朋友就是后者,今天能花的钱绝不留到明天花,穷的连尿壶都买不起,抽烟最低配还必须是红塔山,和小妞吃饭看电影还坚持自己掏钱,根本没想过吃了这顿自己会不会变成卖火柴的小女孩。

好在他肚子里还有那么二两墨水,能写一些伤春悲秋的小文字勉强糊口,他的文体多以散文见长,也写诗,文笔美,艺术感强,而且十分正能量。他不像我吸收的都是月光,人家是实打实的笑对人生,将苦痛和历练化成花瓣洒落到人间的。

在某某文学网写了一段时间后,跟他交好的编辑来联系他,表示想签他为专栏作家,名头好听,还能给他开个单独的版面,最最重要的是——稿费提一半,按时交稿还有额外奖钱。他一听就心动了,好好准备了几篇稿子,然后当晚用兜里所有的钱吃了碗馄饨面,躺在家里一坐上去就嘎吱嘎吱响的破床上做了个美梦。

开专栏这事就此没了下文。

大约等了一周后,手里的钱都花得差不多了,他坐不住了,问编辑这专栏还开不开了。编辑说开是要开,但是情况有变,首先单独的版面还是有的,但是名字不是专栏作家了,叫签约作者。然后额外的那些稿费都没有了,一切还和以前一样,但会要求他按月上缴的稿子数量。

他心头一酸:这不就跟以前发散稿一样吗,稿子数量还多了,审稿流程也麻烦,专栏稿件要几个编辑来回提审,改稿的时间也要增加了。

所以他说:既然这个东西很费劲那就算了吧。

对方一听立马炸了。告诉他这事已经提上日程了,他框架都快写好了。现在居然说要放弃?

我那朋友也炸了,这都跟之前说好的不一样啊!钱也不对了!看来你们也没怎么把我当回事嘛!

对方反复跟他强调尊重二字。专栏这东西不意味着多少钱,名气还是多少能带来点的,我们网站也会重点扶持你云云。然后我那朋友说:狗屁呀!走在大街上谁认识我是什么“xxx公子”(他的笔名)。

于是,双方一拍两散。朋友一旦和同性涉及到钱方面的扯皮,头脑就无比清醒理智,不给加钱这事就绝不能干!

那是他那一年做过最后悔的事之一。

虽然他走了,但专栏这个提案得以保留。对方找了一位才华略逊色于他的写手,给头条,给版面,再稍微加以培养,那人便成为了在该网站上比他更有名气的作家,有一定粉丝基础后又跟着内容创业的风口改做自媒体,后来又跟着在简书上发文章什么的,总之,人家已经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了,然后我的朋友依然潦倒。

他从那时起再到现在,都没遇到过比那次更好的机会了。

他跟我提这事时大多夹杂着对那时目光短浅的埋怨,但是没办法,房租水电费马上就交了,手里还半个毛子没有呢,总得先活命,才能有未来。

况且他从小就是穷大的,你要他把这事看的长远,那也不太可能。人看了一辈子井底的泥巴,你跟他说种一颗种子进去,好生呵护就能换一棵树回来,他断然是不信的。

他现在也没多少钱,顶多是比从前好一些了,他还是很辛苦,我们谈论起过去错过的很多机会,大抵都将症结归至“贫穷”二字上。

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出国,我要是有钱,我一定出国,我不是崇洋媚外,而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太压抑,教育系统都是以拒绝为主体的,长此以往把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固化了。让孩子们在年轻的时候放下书本看看世界,多出去转转,他们能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我认识的一个女孩子就是,高中时就去了美国。别人玩命学的时候她在加勒比喝椰奶,我被查出脊柱侧弯的那一年人家已经是个有马甲线的健身咖了。现在我们都毕业了,她去德国跟老师学陶艺,她说拉胚的过程太美,值得交付一生。每次我们谈论起她来都有人唏嘘感叹:家里真有钱,咱们还在平稳驾驶的时候人家已经转弯超车了。然后我感叹:这才叫烧完美好青春。

跟陶艺老师当学徒的时候,她白天在工作室忙一天,晚上回去倒头就睡。师父生活清贫,劝她:“别干这行,倒搭钱的。”但她还是爱。

或许她最终不会从事这行,或者她会回家去,和别人一样成为一个平凡的某某。在国内一大半的父母看来,烧陶拉胚不是个正经职业,没有五险一金,没有社保,可能真的需要风餐露宿,吃了这顿没下顿,要熬很久才会出头。但也或许,她会成为一个艺术家,到那时她有机会去拥有的成就,远非金钱所能计量。

正因为有钱,她比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东西,她比我们更勇敢,她不怕走投无路,她体验到了人生的更多面,她比我们多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她也有了更多试错的成本。

金钱能带给我们的,绝非止于物质享受,到过远方,你会更清楚以后要走的路。体验一项奢侈的高科技,或许能开拓你的思路。然后最最重要的,有钱的人总是愿意扎堆在一起。为什么很多人虽然穷也想去上MBA或EMBA?拼上身家也想去上那奢侈但没什么卵用的大课?这可不仅仅是为了拿个空学位镀金,MBA或EMBA的课堂就像一道门槛,也像一道贫富阶级的分界线,进去了就都是同类,就有了一种“你说的话我都听得懂”的优越感。和他们谈天说地的过程中,你就能知道他们布局了哪里,哪些产品他们更感兴趣,哪些投资领域他们在关注,然后你就会知道,这个世界的钱有可能或正在往哪里聚集。这个世界上很多成功的资本家,就胜在了快人一步,比别人先做出有钱人需要的东西,你就能比别人更快的赚到钱。

不是每个人都要做强者的,社会也给了弱者存活的地方,但你享受到的资源永远不会比强者好,所以,我们才要变强的,不是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