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倒垃圾引发的对话与自我反思
倒垃圾引发的对话与自我反思
我跟小侄子的对话
我:豪豪,跟你商量个事?咱俩一起把堂屋的小垃圾和厨房门口的大垃圾桶一块弄到外面公共垃圾处,好吗?(公共垃圾处离我家不远)
侄子:我要去厕所蹲大号。(我这边说倒垃圾,他那边立马从沙发上起身、穿鞋,嘴上一直强调受不了了,要去厕所。)
我:我有点无语。说“一说倒垃圾,你就去厕所呀!”然后就大摇大摆、理直气壮地去了厕所。我就默默清理、系好堂屋的垃圾袋,然后拿到厨房外大垃圾桶处,一起拎了出去。回来时候,经过厕所,看见他果然在厕所,不知道是否真上了大号。但是,看着表情微笑自得。我刚坐在堂屋,他就出来了。我问“你真上大号了么?”
侄子:上了。
我:那为啥我倒垃圾你刚好去,我回来你刚好出来,这么巧吗?(我微笑着,我总觉得我小侄子耍滑头,平时有时候不想干啥会想歪点子。想干啥,百依百顺的,小绵羊一样)
侄子:真的,应该吧!(依然面不改色)
我的感受:
1.作为孩子,从小要练就相信自己和有自己坚持和立场的习惯。我觉得我要是被父母如此问,我估计心里会不开心,会觉得不被信任。可我小侄子从始至终这次淡定自若,没察觉我质疑他似的,这可能就是自信和心态好吧!也可能他知道,我是在跟他像很多时候开玩笑交流。这点平和、淡定、自信的心态是我这个姑姑至今要学习的。
2.作为教师,质疑要讲究策略。我们质疑学生的时候一定要事先多途径了解事情的过程、经过、原委,尤其被质疑人的性格、成长经历、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等,不然道听途说以及想当然试探可能会适得其反,扩大事态,恶化师生关系,给一个孩子甚至一个家庭造成无法弥补的终生的裂痕。
3.相信孩子,但要选择孩子喜欢的方法。从始至终我跟小侄子的对话都很平和,疑问也在温和中询问,所能他才可能没有觉察我对他有不信任或者说是一种怀疑。因为他曾经告诉过我,出了事情希望家长对他是温和可亲的,要动不动就大吼大叫甚至大大出手。
我与自己(心我)的对话
我:这大垃圾桶怎么那么大味道?
心我:看来是真该倒了,一看里面方便面盒子、水、香蕉皮等这些是夏天最容易发臭味的。
我:立马拎出去倒了,松了一口气。可是闻着还是很大味道。
心我:怎么还是这么大味道?一看桶底,积存了不少水和碎垃圾混合而成的粘在桶底的垃圾,倒不掉,估计时间长了每次都在,所以腐朽变味。
我:已经放回原处,可是做事只要在意识范围内不喜欢留尾巴的性格使然,迫使我“精神分裂”般地一遍边嫌弃一边行动想办法。最后决定,倒入一些新水进行清洗,果然两遍就干净又没味道了,心里顿时开心、舒服了很多。
我的感受:
1.做事情,只有做了才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从学习动机角度看 ,“做中学”比“学中做”更能激发人的兴趣、积极性、成就感。因为人大多有从解决一个个问题获得成长的本能和欲望,只是需要恰当的问题去唤醒。因此,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始终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教师做好引导,那么课堂教学效率应该会很高。
3.凡事再坚持一下,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情况出现。古今中外很多科学家的发明,很多是再坚持一下的结果。
4.你用什么心态看待问题,你就会收获什么样的结果和心情。
我和小侄女的对话
我:这个垃圾袋怎么找不到口在哪边?两头看了半天,也没找到出口。
侄女:有呀,怎么没有啊?(慢悠悠又自信地说)
我:可是我看了半天真没找到,你过来教教我,怎么弄的?(商量又含有乞求的语气,对小侄女说)
侄女:放那吧,一会儿我自己弄。
我:好吧,我就出去倒垃圾了,转了一圈回来,果然垃圾袋子套好了。(我很惊奇,平时常年不在家,其实垃圾袋,我几乎没怎么套过,在家里面的。我那一刻甚至很纳闷,难道垃圾袋还有很不一样的吗?但我确实两头看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出口在哪边。有时候其实感觉自己挺笨的,还觉得有些事情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可能别人看着很简单,一点就会。但是到我这,就是要费半天时间,甚至没有什么结果,很多时候就产生了习得性无助,不想主要不敢尝试什么,怕失败。其实一点也不好。)
侄女:有啥可教的(一脸无语又不屑但始终平静的样子,然后继续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不搭理我了,我也就不了之了。此刻,其实我还是不知道那个垃圾袋的口在哪?)
我的感受:
1.观念不同,看待一件事的难易自然会不同。这让我想起来平时我教他们学什么东西,教两三遍,我就觉得怎么还不会,就觉得她们笨。其实现在想想,我更多的时候站在自己角度去思考,如果站在小孩角度去思考,就可能是另外样子的。我们要做的是有更多的耐心去跟小孩一块去梳理过程,明白她们在什么地方出现了阻碍,然后分析阻碍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阻碍的策略;不是噼里啪啦地责备、质疑、打骂甚至侮辱孩子,说孩子笨等。这样的话,小孩以后就不容易跟自己亲近,让你去辅导,有问题他也不会跟你讲。或许不和谐的亲子关系就是一次次这样产生的,因此我觉得成人跟孩子相处,更应该有意识保持孩子的视角,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指手画脚、自以为是……
2.人人皆可为师。韩愈《师说》指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是的,只要你有学习的态度,有平等待人的态度,拥有一技之长,做好自己的专业,掌握着真理,时时处处,人人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你也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而这一切无关地位高低,年龄大小。这种看待老师和做学问的态度,在当今以及未来的社会依然受用。
3.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嗝嗝老师》《地球上的星星》《阿甘正传》等都告诉我们学生因为各种因素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和天赋是不一样的,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尊重不同,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成就学生;作为一个老师,我们不能采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只要学生愿意学,我们就要保护任何一个还愿意学习的心灵,不伤害、不嘲笑、不讨厌。
20210717周六上午11:14约1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