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读《老子》|25.道法自然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君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大义】
道,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它在天地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道,静谧无声。道,虚空无形。
道,无需依赖任何事物而存在,它自己就是自己的原因,所以,我称它为“独立”。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我称它为“不改”。
道,并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存在物,运动是它的本性,循环往复是它的规律,所以,我称其为“周行”。
道,生生不息,无所不在,所以,我称其为“不殆”。
道,实在没有办法被描述。我只能勉强地称它为“道”,又勉强地称它为“大”。
道,广大无边,又永不止息。道的规律,便是从他者返回自身。
道是广大的,天和地是道所生,也同样是广大的。至于人,在这茫茫宇宙之中,虽然看似渺小,但同样是广大的。
人的广大,在于我们效法了大地。大地的广大,在于效法的苍天。苍天的广大,在于效法了道。那么道又效法什么呢?道什么都不用效法,因为它是一切的本源。如果一定要效法什么的话,那么道所效法的就是它的本性。
【心读】
1.
老子在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道”如果可以被言说,那么说出来的“道”就已经不是真正的“道”了。在我看来,整本《道德经》中,这一句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果我们真的读懂了这一句,那么,对“道”的领悟也就开始了。
为什么“道”不可说?因为“道”是终极的存在,是究竟的实相,是绝对的真理。这样的事物其特点在于,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本体论的意义上来说,“道”根本就不是现象界中的事物。“道”所处的层次是绝对领域。可是,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思维,却是相对领域中的产物。比如,当我们说一个人很美的时候,必定是以“丑”作为参考点的。我们说任何的语言,都会落入相对界。我们只要说某物是什么,就必定同时说出了某物不是什么。这就是限制,这就是语言的局限性和相对性。所以说,我们用相对领域的语言去描绘绝对领域的“道”,自然是行不通的。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行不通,为什么老子还要说?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如果我们要给一个五岁的孩子解释什么是地球,我们会怎么做?指着他的脚下告诉他,你站的地方其实是个球,而且飘在空中?如果你这样跟你的孩子解释什么是地球,那这个孩子肯定不是你亲生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是,我们用一个地球仪来做模型,并向他解释一切。
老子把不可说的“道”说出来,其做法和这个比喻是类似的。“道”这个名词本身也是相对的,但是它是一种用于说明绝对真理的模型。模型本身虽然并不真实,就好像地球仪本身虽然不是地球。但是因为模型和真理相似,所以可以用来模仿真理。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对老子特殊的说法方式就会有更好的领悟。
“道”超越一切概念,而我们人却永远会被概念所局限。这是因为这一点,“道”才没有办法真正被言说。
2.
在老子的描述中,“道”有很多特性。在这一章中,我想特别提一下“独立”。这个“独立”的真正含义是绝对的无待。什么是无待?就是超越因果,无需依赖他物而存在。道的这种独立自存性,被后来道家的继承者庄子发挥到了人生境界的领域。
《庄子》里经常提到一个叫列子的人。列子就是列御寇。庄子说:“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意思就是,列御寇这个人,可以驾驭着风游行,看起来十分地轻巧,过了十五天后才回来。这样的人够厉害了吧?但是在庄子眼中,列子依然没有到最高境界。为什么?庄子说:“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这样的做法虽然可以免于奔波,但是,依然是有所依赖的。列子依赖的是风,没有风他就没有办法轻巧地飞行。可见,像列子这样的人,依然没有达到“独立”的境界,他仍然没有超越因果的序列。在庄子眼中,真正得道的人,是能够做到“无待”的人。庄子称他们为至人。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游于无穷之境,逍遥自在,无所依赖。
作为凡夫的我们,一直都活在“有待”的生命状态之中,我们的灵魂并不自由,我们的想法和行为也总是受到外力的限制。金钱、住房、豪车、名誉、权力、地位,哪一样不像一个牢牢的枷锁紧紧地攫住了我们的心魂?甚至有很多人哪怕做一个小小的决定也要在意别人的非议。
我常常在想,这些东西真的有那么那么重要吗?如果我们真的很在意,那只能说明我们的内心有太多的依赖。但是,依赖,常常是因为弱小。一个人生理上的成熟绝不等同于他心灵上的成熟。我想,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只是有着一个强健的体魄,却埋藏着一颗脆弱的灵魂。因为我们从未真正关注过心性上的修炼。我们的眼睛总是向着外部世界搜寻,而忽视了对内在世界的观照。
唯有修炼我们的心性,让它真正地变得强大,才有可能超越世俗的藩篱,去领略至人的逍遥,这才是生存的真正意义。
2016.12.25
心读《老子》|25.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