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羡慕“别人家的孩子”

在学校待久了,和孩子、家长接触的也多了,见过形形色色的孩子和形形色色的家长。大部分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爸爸妈妈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的确是大部分家长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那么,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真的就是理想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吗?
这里分享两个故事吧。之所以说是故事,本意是希望,这两个发生在身边的真事,能够远离现实。
在我家女儿的同学中,当年他们班,最有出息的同学只有两个,一个是小乔,一个是小喆。他们俩在别人眼里,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对这两个孩子,我都很熟悉,从初中到高中,我们做家长的,在一起开了数不清的家长会。
特别是小乔,和我家女儿初中、高中都就读在城北一所重点中学,我们两家都住城南,离得很近,那六年,从早到晚,我们都会见面。
早上,我用自行车带着我女儿,小乔妈妈用自行车带着小乔,我们共同的目的地,是历史博物馆的24路公交车站。晚上,我们两个妈妈经常会在车站相遇,等两个孩子回来。那六年,我们风雨无阻。就连两个孩子的小饭桌,也是我和小乔妈妈千挑万选的。
小乔不负众望,复读了一年考上了清华。后来,一路读研、读博。现在美国硅谷工作。如果,故事到这里,堪称完美。
三年前,小乔的爸爸没有任何征兆,在家跳楼自杀了。据说爸爸家族有自杀史,爸爸就是等小乔工作了,才选择结束生命。
爸爸自杀时,小乔回来了。但那也是唯一回来的一次。
小乔和我家女儿一直联系着,她不想回来,是不想面对如今这个家的环境。这也能够理解,只是,这就是可以把妈妈置身事外的理由吗?常常替小乔妈妈感伤,丈夫以那样决绝的方式离开,一手养大的女儿,不说是小棉袄,连个影都见不上。
小乔妈妈如今和谁都不联系,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她内心的苦楚,没有经历过,不敢肤浅地说什么感同身受。只希望,小乔能够多回来看看妈妈,不要让她在千辛万苦后,回过头来,总是身后凄凉地空无一人。更希望小乔妈妈,能够放下所有的过往,从新开启新的生活模式。
小喆当年上的是北京一所名牌大学,学的医。念完博士,留在北京一家知名医院。表面看,也是很出色的“别人家的孩子”。小喆心中的苦楚,只有他自己知道。
小喆说,当年能到北京上名牌大学,是妈妈动用了什么关系,让他以国防生的名义进去的。当时,只有学医才有这个机会。
说来也不奇怪,自主招生的名额,让谁去,就是中学校长一句话的事。在妈妈的坚持下,不喜欢医学的小喆屈从了妈妈。从小到大,小喆的任何事都是妈妈做主的,他能做的,只有服从。
由于不喜欢,工作上自然没有出色的表现,在优胜劣汰中,小喆如今被调到海南一家小医院。
现在的小喆,下班就是喝酒买醉,轮休就是睡觉。
他说,从小到大,到工作,周围的人都知道你是怎样的身份,那些异样的眼光,多少年来一直深深地刺痛着他的自尊心。尽管他已经非常非常努力,还是改变不了现状。
他心里的苦楚,不敢告诉爸爸妈妈。因为他已经成为了那个邻居、亲戚眼中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多年来,爸爸妈妈已经习惯了被人啧啧称赞,和羡慕的目光。
如今,小喆去了海南,爸爸妈妈的内心,也和小喆一样备受煎熬,他们不敢面对事实,还在编织一个表面看上去仍很美丽的梦幻。儿子去了海南,至今都不敢说出去。
小喆说,他爸急得头发全白了。他感觉未来一片迷茫。
记得当年小喆妈妈和我聊过这样一个观点,说如果把一个水平偏低的孩子,放到一个好学校,孩子会在好的氛围下,跟上来。即便在重点中学排末位,也比普通中学的第一好,强调这就是“宁为凤尾,不为鸡头”的道理。这也是她当初费尽周折,让小喆进到重点中学的原因。
纪伯伦说: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的明天。
相信,纪伯伦的这段话,很多家长都耳熟能详,可真正做到放手,相信没有几人。我们有各种理由去做孩子的主,参与孩子的人生,全然不知,你的过分掌控会毁掉一个孩子的未来。
我们常挂在嘴边的那句“都是为你好”,其实不但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不要盲目地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这并不是说“别人家的孩子”都不好,而是需要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这件事。
“别人家的孩子”,有他们骄傲的地方,也有我们看不到遗憾。我们与其挖空心思,揠苗助长般地让自己的孩子挤身其中,倒不如遵从孩子的内心,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发挥他们的天性,培养他们的兴趣。
还有,学业固然重要,但我们最该让孩子学会的,首先是做一个好人,具备感恩,担当,善良等优良品质。有了这些品质,相信,孩子的人生也会很精彩。
你家的孩子,就是你家的孩子,也是独一无二的。或许,在这样顺其自然的心态中,你家的孩子,也会成为别人眼里的“别人家的孩子”。
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