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复联4》的慷慨大义,《何以为家》表现的是无奈和绝望
相比于《复联4》的慷慨大义,《何以为家》表现的是无奈和绝望
【影视宅基地】
这段时间的影院必定是热闹非凡,因为好几部巨作接连上映,比如古天乐的《反贪风暴4》,之后的《复联4》等等,这些影片都是票房保证。不过今天小编不跟大家聊《复联》,而是要介绍一部刚刚上映的、来自黎巴嫩的影片《何以为家》。
作为获得第71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及奥斯卡、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佳作《何以为家》于2018年5月17日在戛纳电影节首映。由黎巴嫩导演纳迪·拉巴基执导,赞因·阿尔·拉菲亚、Yordanos Shiferaw、纳迪·拉巴基联合主演。
影片以揭示残酷的现实为主题,早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已经亮相,并宣布定档4月29日上映。目前评分不低,很多看过电影的网友留言,故事很感人。
然而感人的界定太宽泛,《复联4》热映,很多人会因肾上腺素飙升,权作收官感动落泪,而《何以为家》所表现的现实社会中的世界观,绝对不是英雄救世的慷慨大义,而是生活在冷漠痛苦、水深火热社会底层人物的面对痛苦的无奈和绝望。
就连戛纳电影节掌门人福茂也在去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为这部电影宣传,直言“看了这部电影,你们一定会流泪!”
影片的原名为《迦百农》,“迦百农”是圣经中的地名,位于加利利海附近一域,耶稣开始传道时,即迁居此地,有不少神迹和重要的事情在这里发生。
导演纳迪·拉巴基将该片介于纪录片和小说之间,讲述了一个12岁的男孩赞因,起诉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地抚养他,由此拉开故事的序幕。
法官:“你多大?”
赞因:“我不知道,问他们(父母)好了。”
法官:“那你今天为什么站在这里呢?”
赞因:“因为我用刀插了一个混蛋,但我不准备辩解,我想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
这段对话是电影的开篇。(宫中皓:hs-4758)
生活在这个混乱地区主人公赞因,看似是一个懵懂稚气的孩子,却因为拿刀伤人,被判了5年。
法庭上,12岁的小男孩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生了他。在这个贫困的难民窟中,仅仅八岁的赞因承担着本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他没有上过学,白天在房东家的小卖部干活,拖着比自己还大的煤气罐送货,下班后,还要扯谎帮父母购买制毒的原材料、照顾弟弟妹妹。
而他的父母,不仅没有为人父母的责任和担当,甚至用铁链将孩子栓起来,以防他们乱爬乱跑,生活已经艰难到无以复加,仍旧没有停止生孩子。妹妹萨哈的死,造成赞因的精神世界彻底崩塌。
在大人的世界,小孩无能为力,所以当得知妹妹出嫁不久就去世了,赞因本能的反应是拿刀砍死害妹妹惨死的人。这样的环境造就赞因不符合这个年龄的神态和理智。
影片以小男孩视角展开,讲述黎巴嫩底层社会的残酷真相,《何以为家》中关于亲情、成长的话题,放之四海而皆准,对为人父母者来说,也是一堂必要的课程。
并不是所有人都配当父母,也并不是生了孩子就自动成为父母。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很多人还来不及明白自己的人生,就已经成为“父母”,开始对孩子的人生负责,但负责未必等同于“懂得责任”。就像影片中赞因的父母,尽管一家人因生活的压迫几乎窒息,但仍旧坚持不停地生孩子,将无辜孩子从出生起便要承受的苦难,永无止境地延续下去。
即使面对儿子的控诉,他们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甚至无法理解地质问、哀嚎:“我也是这样的长大的,有什么错吗?”、“我一生都是奴隶,你还敢批评我?”在他们看来,孩子既非生命的延续,也非单独的拥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个体,而是苦难的分担者和继承者。
当拍摄证件照片时,有人告诉赞因“微笑,赞因,这是护照照片,不是死亡证明”,小男孩终于从苦丧中咧嘴露出笑容,这也是整部影片两个多小时,赞因唯一的笑容。
直击人心的剧情,引人思考的人性考验,演员们用自己精湛的演技赚足了观众的眼泪。我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让这部影片有底气在《复联4》之后上映吧。影片上映一天,票房就突破千万,这个成绩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相信这部影片最终的成绩不会太差,那些眼光独到的人,早已经参与了这个电影项目,这次估计又是赚了一番。那些还在驻足观望的人,必定在后悔自己没有及时下手。不过没关系,接下来还有好几部值得参与的影视项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宫中*皓:【影视宅基地】或者是加我私人号:hs-4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