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照进现实
高速公路,对当今的每个人想必都不陌生。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七十年代,是一个如天方夜谭般的幻想,第一次听说“高速公路”这个名词是在我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那时还是个六七岁的小学生,就读于砀山果园场的一个小学校,那是一个非常小非常小的学校,远离县城,五个年级人数加起来不超过一百个学生。因为隶属于省级农垦厅,属于国营单位,来自于全国各地不同的地方,会带来一些外来的资讯。因此,我们那里并不算闭塞。校长为了扩大我们的眼界,要求每个班级都订报纸,并且每天都安排读报的时间。记得当时最喜欢读的报纸就是《中国少年报》,童年时期的大部分认知大都来源与它。
记得有一次,我在报纸上读到有关四个现代化建设等内容,里面提到“高速公路”一词,便忍不住问校长,高速公路是什么样子呢?校长的回答的也没能让年幼的我对这个概念多些认识。要知道,那个时候我们连队里的交通工具,仅仅限与于马车。每日上学走的路,是尘土飞扬的土路。无法和时速达百十公里的高速公路联系起来。
三四年级时候才第一次随父母到县城,通往县城有三十多里路,乘坐连队里唯一的交通工具——马车,当时果园场场部下属有十六个连队,每个连队都有一个马棚,有专门的马车夫照料着十几匹马,轮流出工。完成各项运输任务。连队里后勤部门有采买任务时,就顺便捎带一下想进城的家属。马车每次最多只能坐五六个人,大家只好轮流着搭车进城。三匹马拉着一架马车,马车夫扬着鞭子,坐在车头,一路吆喝,如果对着马喊一声“驾”,马上就会前进;如果喊“吁”,马上会停止不前。马蹄声:“哒哒、哒哒……,或紧或慢,全靠车夫的指挥。
到了八十年代,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连队里那辆破旧的马车也不知何时被手扶拖拉机取代,场部也添置了吉普车,原先的土路变成了石子路,去县城的路变成了柏油马路。很多家庭开始陆陆续续购买自行车。
在计划经济时期,买自行车需要有票证,不是有钱想买就能买得到的,我记得家里为了添置一个自行车,爸爸专门带着水果找到的城里熟人,要了一张票。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进城的速度一下子快了很多。自行车是那时家庭里的大件,哪家有了它,也是无比自豪的事。周末的时候,几个同学就骑着自行车相约到县城里,那时看到什么都觉得新奇,每次都去县城里唯一的新华书店转转,买本课外书能兴奋很多天。钱不多,就到电影院附近的小书摊花几分钱租本小人书看看,解解馋。那种简单的快乐是现在的孩子无法体会的。自行车让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半径扩大了许多,视野也更加开阔,有机会看到校园以外的世界。
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无论是我们场里还是几十里之外的县城都在发生着天翻覆地的变化,日新月异。原来国营的果园场也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果树分到了每个家庭,这样巨大的变化让每个人都兴奋不已,形式所需,家家户户都购置小四轮拖拉机,开启了致富之路。
那时我已经初中毕业,接着读了高中。到了八十年代末,离开了县城,开始踏上工作的岗位,此时的出行主要工具已经变成了汽车,火车。
九十年代的时候,全国各地都修建了高速公路,像一张巨大无比的网,连接着全国各地。当我第一次行驶在高速公路,风驰电掣中,心里特别激动,立刻回忆起当年在马车代步年代,还有那个儿时的追问。这一切曾经那样的遥不可及,如今一切都变成了现实。不禁深深感叹,庆幸自己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国家的改革开放,让我们每个人都活出幸福的模样,让一个个梦想照进了现实。
后记:好朋友送我一套书,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我很喜欢这个财经作家,就满口答应了她的条件,参加他们单位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征文活动,替她交个公差。借此文章回忆了自己的儿时经历,也由衷感谢这个美好的时代,感谢国家的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