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远去的小村(二)

2024-02-14  本文已影响0人  岁语简读

                    饭场

      饭场,应该是皖西北七八十年代独特的存在。它是村民们吃饭的场所,没有桌椅板凳,也无需通知召集,人员或多或少,地点随季节转换。     

    炎炎夏日,村后大柳树下,每到饭点,有人手执饭碗而来,也有人为了省事索性把面条或面疙瘩汤用盆盛了来。人们或席地而坐或倚着树或蹲着,端起碗,不紧不慢的吃着,聊着。饭毕,女人们大都回家刷锅洗碗了。男人们抽袋烟,扯扯闲,或者有时干脆倚靠着大树来个幕天席地的午睡。孩子们最欢脱,边吃边商量一会是去捉知了还是去东大塘洗澡,有时,匆匆扒拉几口饭,把碗就地一放,便不知所踪。     

      记忆中最热闹的饭场在紧挨村道的一排围墙下,向阳背风。那是全村人的大饭场,从深秋到来年开春,只要天气晴好,每到饭时大家便不约而同聚集此处。儿时,我总像个小尾巴似的跟着父亲“赶饭场”。

      那年月,粗茶淡饭,勉强裹腹。全村几乎一个食谱:早晚餐红芋稀饭、杂粮馍馍、咸菜酱豆。中午豆面条。偶尔谁家改善伙食,包了饺子或是做了点荤腥,准会多盛两碗端过来,大家一起尝尝鲜,解解馋。   

      饭场,不只是村民聚集一处吃饭的场所,也是大家交换信息,联络情感的地方。

      饭毕,并不着急回家。拉拉呱,聊聊天。老少爷们聊他们知之不多的国家大事;聊聊一年收成几何;聊聊开春天气大概怎样,适合种些什么……婶子大娘们家长里短,谁家新娶的媳妇能干;谁有新式的鞋样可以借来用用;家里布票所剩无几了,过年怕不能给孩子添新衣;儿女大了对象还无着落,谁亲戚家有合适的人选;谁昨天又跟家里男人发生口角了,大家帮着开导劝慰一番……

    饭场上不拘大小。泼辣的小媳妇敢调侃同辈大伯哥;小叔子也能打趣、揶揄众嫂子。嫂子们一哄而上,乡野俚语,嬉笑怒骂,甚者来个群殴。谁也不会生气,谁也不会当真。看热闹的、起哄的,饭场一片欢腾。

      因这饭场,粗茶淡饭倒也有滋有味起来。

      八十年代中期,土地承包,改革开放,人们告别了早上红薯稀饭,中午杂粮面条的生活。农闲时很多村民走出家门,外出务工,经济条件好了,家家户户都置办了饭桌,“饭场”悄然消失。

      饭场消失了,但儿时那些“赶饭场” 的日子,却常常被忆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