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季羡林自传 | 苦难人生
写在前面
新年伊始,开始看这本程姑娘在毕业季时送给我的礼物。
在此之前,自己对于季羡林的认知停留在一个名词:国学大师。但是对于他具体研究什么,经历了什么,完全不了解。看完书后,知道季羡林先生原来是研究梵文、吐罗火文等语言的。他辗转回国后,由于资料匮乏转而研究印度佛学。
人生开锣
自传以其一生经历顺序而写,了解到他从农村走出,在叔叔的资助下得以到济南求学,考入北大。随后,他留学德国,后回到北大创立学系,担任多年系主任和教师。紧接着,在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后,进入了研究和创作的高峰期,彼时,他已年逾6旬。
书中涉及家庭的内容较少,在先生出国前,已成家有孩,本来以为出国只需两年,结果赶上国外局势动荡,加上中国国势变换的几年,十多年后才得以回归故土。
书中笔墨较重之一是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故事,虽然大部分是流水账似的记录,但从中可以看到季羡林在留学期间的勤奋和努力,能够在多门语言上取得全优成绩。[想想自己到现在都搞不定英语,差距立现,哈哈]
书中花了极大的篇幅描述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故事,先生从教员、学生尊重的系主任变成“走资派”,被“打倒”。经常被红卫兵(大多是此前的同事和学生)拉去游街,也曾想过去圆明园自杀,“自绝于人民”。
在这带着些诙谐调性的笔墨下,可以想见一位老人在当时的无奈和悲痛,书中直言“众人皆醉我独醒”时假糊涂的痛苦。从中也可以看到季羡林的坦诚,在最初院长和党委书记被“打倒”时,他悠闲“隐藏”于人民之中;在自己被戴上帽子时,他坦言时刻担心的便是被批斗前的紧张和不安;及至后来,见过了批斗的“大世面”,反而“瞧不上”一般的“偷懒的批斗”了。也让我看到了,大师普通人的一面,面对反复的精神和身体的折磨,大师也变得“自甘堕落”。
十年浩劫之后的内容,则以条目形式介绍了自己每年的学术产出,也是先生的学术研究高峰期。
个人感悟
个人读来,一方面为其在留德期间的趣事所打动,也为其中家人篇幅较少而不解。另一方面,惊异于那十年的荒诞和癫狂,亦感动于先生的坦诚。在文化浩劫初期,他善于“明哲保身”。这让我想到了马丁.尼莫拉(Martin Niemoller)留下的短诗。无意责怪先生,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不必对个人的道德苛责太多。
这不是最好的年代,也不是最坏的年代。就算没有翅膀,还可以肆意奔跑。希望,这么美好的东西,怎能丢弃。
在德国,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著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马丁.尼莫拉
苦难人生,是煎熬亦是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