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想法每天写1000字

何时不再规避死亡的话题?

2018-04-10  本文已影响0人  欲望之城

最近看了几篇和衰老、死亡有关的文章,恰巧昨晚看了两集陈丹青老师主讲的《局部》节目,其中的一集也谈到死亡。

对于死亡,中国的文化一直是忌讳的,极少有人会将死亡摆在公众的视野大肆谈论,多数人认为谈论死亡是一件不吉列的事情。我一直弄不明白,为何中国的文化那么惧怕死亡,也许能从孔子在《论语》里的这一句话,“未知生焉知死”窥见一斑,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品中,我们极少看到表现死亡的,这点和欧洲国家,甚至和我们的近邻日本是截然不同的。西方文化和日本文化中,将死亡作为主题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层出不穷。我们熟知的绘画作品有《马拉之死》、《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雕塑作品《哀悼基督》、文学作品《雪国》等等,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将死亡用艺术的形式呈现给大家,毫无掩饰,甚至日本文化中将死亡上升为美学的高度,大肆渲染。

中国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看到死亡,每当家中遇到死亡的事情时,都会尽量让孩子回避,也从来不会在孩子面前谈论死亡,因此,在孩子的意识当中死亡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这种意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根深蒂固,所以,多数中国成年人和孩子一样都是惧怕死亡的。

另外,中国的鬼神文化,也无形中强化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中国的文化中虽然很少有谈及死亡的,却有很多谈论死后世界的,比如地狱,鬼怪,那些张牙舞爪的恶鬼,那些阴森恐怖的地狱,那些令人发指的死后刑罚,都让活着的人不寒而栗。

死亡,从人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天起便注定的一个结局,从生到死的过程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你若想真正了解人生,就必须要直面衰老和死亡。释迦牟尼年轻的时候,家人给他营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不让他接触到生老病死,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这些,才领悟到了生命的真相。

对死亡的认识和其他知识一样也是需要学习和积累的,更需要我们去感受和体会,只有这样,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你才没有那么恐惧和无助,才会更从容,更坦然。

我想到了很久以前看过的一本和死亡有关的书《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作者讲述了自己的母亲得知身患胰腺癌晚期的消息后,镇定地和家人共度生命最后时光的故事。在母亲死亡前夕,作者和母亲一起阅读一本本同样的书,一起探讨书中的内容,同时也探讨许多人生的话题,比如孤独、勇气、信仰、感恩和倾听等等,了解各自对于生命的态度和观点,最后真诚地交换彼此对于死亡的看法。虽然是一本谈论死亡的书,但是一点也不会让读者觉得冰冷和恐怖,反倒是充满了温暖和爱。

韩国电影《亲爱的,不要过跨过那条江》是一部探讨衰老和死亡的纪录片,感动了很多人,真实地记录了两位耄耋之年的韩国老人的生活,他们生活在一起整整七十六年,纵使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们也依然浪漫并热爱着生活,两位老人会在溪边互相泼水,会在雪中一起堆雪人,直到爷爷生命的尽头,奶奶依旧守候在他身边不离不弃,并用自己苍老的手去温暖自己的爱人,让他在死亡到来时,不会感到恐惧、寂寞和孤单。

生命是一个过程,缺少哪一个环节,都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人生,而死亡,作为这个生命链条的最后一环,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了解它,直面它。任何的回避,其实都是在掩耳盗铃。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向死而生,意思大家都明白,就是说当你面临绝境和死亡的时候,才会懂得怎样更好的生存。从这一点来说,死亡会让你更懂得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也让你更加珍惜活着的每一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