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公派结果与“灾后重建”
公派结果
今年在5月27日,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公布了欧亚非地区部分国外合作项目录取结果,我所申请的慕尼黑大学(LMU)合作项目也在其中。然而,下载完附件之后,获批资助的人员名单里并没有我的名字。很显然,我失败了。
值得注意的是,五月中旬时,网报信息平台出现了一种很刺激的现象:5月15号或者5月14号,发现很多同学的申报材料所处状态发生变化,即由申报材料等待基金委审核变成了评审未通过。(我就在其中)

当时真的是很绝望了!没有想到的是,大约在5月15号九点半左右的时候,我再登陆进去网报平台,发现申报材料所处状态又变回了等待基金委审核!

当时对这一现象吐槽不已的同时,我也觉得自己申中的可能性极大降低。因此,我当天就和父母沟通了这一情况,给他们打了个预防针。
可能也是因为这一折腾,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心理建设:自己可能无法获得国家资助了!这也帮助我在明确申请失败后,能够坦然地接受。不知道这是不是CSC的有意为之,不过还是很感谢!
失败原因
既然失败了,总是有一些原因的,不能总把一切都归结于玄学。可能在CSC评审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运气成分,但我不喜欢考虑这些运气的因素(也没办法考虑,只能是凭空想,吐槽玄学)。
在介绍原因之前,简单描述一下我的申请情况:我申报的是与德国LMU合作奖学金项目。该项目由慕尼黑大学方面向CSC提名60位候选人,之后CSC方面从中选择40人进行资助。
具体到失败原因上,我认为可能是以下几个方面:
1.我在这60个人的存在里,属于比较菜的同学,毕竟没有一作文章。在CSC-LMU的群里,认识了几位同学,他们还是很优秀的。
2.今年CSC的政策稍有变化,其中有一点便是外导同期指导CSC资助学生数量。然而我的外导去年获批两个名额,今年也发了两个offer(前年的情况没注意),结果今年另外一个同学过了。可能是这一政策变化的缘故。
3.专业契合度。不可否认,我硕士期间所做的方向与读博研究计划出入较大,可以说是一个跨度比较大了。自己在写计划的时候,特意强调了自己的实验技能和训练是博士期间相关实验的基础,可很快上手博士实验。然而可能并没有什么*用。
当然,如果要再吹毛求疵一些,我还是能找到一些原因的,不过我觉得以上应该是主要原因。
灾后重建
首先,打消家人的顾虑。有时候付出了很多,不一定能有预期的收获。家人在这一时间真的很是担心我的心理状态,怕我不能够接受这样的结果,怕我意志消沉,甚至怕我想不开,一跃而下。所以,我当天下午和家里人打了很久的电话,给他们分析我失败的原因,向他们展示我目前的心理状态,减轻他们的担忧。这无关结果,而是一个儿子应该做到的事情。
同样的,向一直帮助我的老师们、师兄师姐们通报我的申请结果。
下面,可能比较重要的便是以后的打算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这个对研一研二的朋友们可能也一样重要)。我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职业生涯、什么样的发展路线、什么样的工作性质、什么样的工作地点、家庭问题、婚姻问题等等,都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只有当自己对大方向有了一个认识之后,当做具体的选择时,才会有的放矢。
未来可能的打算:
-做一年科研助理,争取实验室/研究所内的读博机会
-尝试再一次申报CSC奖学金(可能和第一点交叉)
-争取尽快发出一作论文,尝试国外全奖机会
看到过一句话,分享一下: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failure. Failure is just life trying to move us in another direction. ----Oprah Winfrey
本文同步发布于微信公众号:failure and su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