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为什么别人家的总是好的

2017-10-30  本文已影响0人  桔若

上周末约了几个小孩年纪相仿的家庭聚餐,开餐不久,齐整的围餐桌上开始形态各异:有的孩子准备开溜,有的孩子蓄势爬桌,有的已然奔跑,当然还有一个稳坐其中。

用餐过程中,家长们也随着孩子的动态开启各种应付模式,只有我家那位稳坐的姐们开始大口吃饭,豪爽喝汤。

这时,对面的妈妈一声感慨:好羡慕你啊,这就是别人家的小孩,都不用操心的。

这话一来整桌妈妈开始集中力量狠夸猛赞,我没推辞这样的赞美,也不知道如何客套,比起满餐厅跑不好好吃饭的,我家这位姐的表现的确是最省心的。

可我更想表达的是:很羡慕那些活泼可爱,上蹿下跳,乐在其中的宝贝。

我女儿之所以看起来乖巧听话,那是因为她!怕!生!

只要到陌生环境,她就跟定海神针一样,要么久坐不起,要么稳抱不动,下地,那是不可能的事。

为这事,我各种烧脑想辙。

可不想,为这事我居然也享受了一把别人家羡慕的眼光。


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真的是别人家的孩子伴随着长大的。

最常见的莫过于经常听父母讲,你看谁谁谁,如何如何如何的好。

而今换成我们自己当父母,内心千万次呐喊,到底不能够免俗。

清晰的记得我妈当时老说市场卖猪肉的小孩成绩多优秀,时不时唬我:你看看人家。

当时我也是心眼实,无数次心里反击:为什么你们不去卖猪肉,不然我也是卖猪肉家的小孩。

其实,我们的心理状态都一样,为什么你不是别人家那样。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别人家的永远是最好

不敢苟同,却无法否认这种现象的普遍性。


有一忘年之交,儿子与我是同龄人,以前相聚说的大多是工作和休闲生活,自从她有了儿媳妇,发现她的话题永远是打探我如何持家如何带娃如何处理家庭关系。

起先我也没在意,直到最近一次才发现,她在做对比,跟无数年轻妈妈交流这个问题,甚至还做过一番数据处理,有一组相对科学的比对数据,以证明她家媳妇各种不到位。

我笑她,成心给自己找不自在。

她说都是据实反应,亲身做的交流得出的结果,绝对真实有效。

我只能告诉她,几乎没有哪家媳妇会跟别人面前踩自己捧婆家,谁不捧着点自己啊,我是告诉过你作为儿媳妇我付出了什么,却也隐瞒了我经常臭脸,冲动骂人,周期性炸毛,你说,你那数据能全面吗?

我们心里总会有一些期待,有着可望而不可及的地位,然后轻易的在别人身上发现它们的存在


为什么,别人家的总是好的?

为什么,你总是轻易能发现别人的亮点面对自家的总是两眼一片黑?

又为什么,我们总在相互羡慕,相互渴求?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偏盲心理

人们评价一个事物通常喜欢单纯的依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总是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选择性记忆和评判。这就是心理偏盲现象。

在这种心态作用下就会用“放大镜”去看别人家的一切,反过来用“显微镜”去盯着自己,反差可想而知。

这就像是视觉偏盲,望过去是一幅图,一旦你老盯着其中一点看,总会在一个距离中看不到旁边的其他图案,这个距离就是你的视觉盲点。

确实,看别人总是客观全面,看自己的往往死磕在一个方面上忽略其他,特别是当某个点特别碍眼,那真是越看越觉得它就是全部。

殊不知,那不过是某个盲点掩盖了事实,欺骗了你而已。

(捂住左眼,正对画面,慢慢靠近红叉,再慢慢远离,移到一定远时,蓝点消失了。这就是你视觉盲点。)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心理距离同样影响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通俗点讲,类似于我们所说的,距离产生美。

对于那些给人们心理上带来越大压迫感(心理距离近)的事物,人们看待它的角度就越具体。

因为没有心理距离,我们在看待自己总是能具体到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析,而对于他人,由于心理距离的存在我们的角度只能单一,仅仅是从一件事或者一个方面做出片面的判断。

所以,看自己总是丑态摆出,看别人永远万丈光芒。


到底,别人家的总是好的,不过是心理作用的产物。

出来混的,谁人没点优点。

人群中,谁人不想展示自己的优秀。

看别人,也不过是在一段交情下,一场交流中,一顿聚餐里,最最贴近真实可能是一次旅途上。

再深入,也不及嵌入你生活方方面面的他,她、它和他们。

也许,三不五时的倾情演绎羡慕嫉妒恨,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低头一看,还有什么能比自己双手拽得住的好呢。

既然拽住了,还不如费点心把它拽好。

何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