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

2020-02-07  本文已影响0人  灬指尖旋律灬

复盘

 今天看见古典老师关于复盘的解读,印象深刻。感觉自己也应该学会复盘,这样对于完成任何事情,都是一个好的习惯也是成功的关键。有的人不太喜欢复盘。因为都很痛苦,因为总觉得自己总结能力差,所以复盘有恐惧感,其次也没什么具体复盘的思路,到处都是阻力。下面是具体的复盘流程,以及我去年一次考试复盘实例。

1. 什么是复盘?“复盘”本来是围棋术语。对弈之后,棋手们通常会把对局重演一遍:去发现自己的错误,理解对手的思路,研究最妥善的走法。很多围棋高手都把“复盘”当做棋力精进的重要法门。后来,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先生将“复盘”思想引入企业管理领域,并使其广为人知。简单来说—— 复盘就是将做过的事,重新推演,从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发现失败的教训。很多人之所以没有长进,其实是在不断重复自己的错误,不断掉进同一个“坑”。作为自我学习最重要的途径,复盘可以帮你在自己身上克服自己的惯性。

2. 复盘的流程先想象最近做过的一件事,然后跟着复盘流程: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发现规律 ,一起复盘下。

3. (1)回顾目标回忆下你做这件事之前,你的目的或期望是什么?这个目标设定得靠谱、精确吗?事前定了个高目标,事后没达到,安慰自己说:“还是有成长的”。团队是否还记得目标?是否对于目标有共同的认知?

    (2)评估结果满分100分,你给自己打多少分?差了多少分?差在哪里?如果能够再提高10分,你希望提高在哪里?

     (3)分析原因情景再现,一个个环节回顾事情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原因。可控的:有没有更好的做法?是不是全力以赴?

     (4)总结经验哪些事情应该坚持做,哪些应该马上停止做?哪些人、行为的价值值得重新评估?哪些事可以做得更好?具体该如何做?对整个事情背后的规律,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有没有哪些“经验”,其实是假设?我们的很多行为,都基于我们对于事的假设:假设“努力”可以“成功”,所以拼命努力;假设“读书”可以“智慧”,所以屯集书单;一次次复盘,其实就是一次次自我升级“假设”的过程—— 假设变了,行为也会改变。所以可以在“假设”升级的基础上,再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来进一步巩固这种“新假设”带来的习惯。

4. 复盘的契机感受越即时越好,思考则需要一定空间。即时记录感受,并不要当场得到结论。带着思考放一晚上,第二天早上看这些信息,会有新的思考。“反思日记”、“三件事+回顾”都是特别好的复盘习惯,今日事今日“复”。

5. 阅历和经验《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里说,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经过2次创造—— 一次是在脑子里构思,一次是真实地做出来。其实一件事情可以经过3次创造,除了前面2次,还有一次是复盘。复盘既是在重新理解过去,也是在酝酿未来。我看很多团队特别特别的可惜——好不容易用1个月的时间策划和执行了一件大事,无论成败,学费其实都已经交过了,却没有一个复盘,等于读了四年大学,没有拿学位证书。爱因斯坦对于“疯狂”的定义是:“用同样的方式做事情,却期待不同的结果。”不复盘的人持续用一套动作做事,却希望结果不同——他们是期待运气帮他躲开这个坑吗?这是不是疯了?阅历这个东西,不仅要经历,还要阅读;经验这东西,不仅要经历,还要体验 ——但是他们忘了复盘。

一级建造师考试复盘

19年的一建考试有很多提前应该做的总体系统性的攻略没做,以至于到后期7-9月份工作比较忙、时间紧张,到最后才发现欠缺很多,很多没做到,功夫也没下到,心里那个崩塌真的是无法形容。第一输给了心理建设方面,第二输给了时间安排上面,第三就是学习方法上面。

年初开头很好,3~5月学习时间充裕,购买了网课,教材,电子档资料,可谓是信心满满,势在必得。每天基本能够保证2小时学习时间。但是家里琐碎事情挺多,来回跑医院时间也是浪费了不少。5~7月工作节奏轻松,但是聚会,活动就多了,还不能不合群,时间也浪费了不少。

到8月份工作调动到了抢工期的部门,上班通勤时间单程1个小时,往返开车的路程需要2个小时,这个时间只能是用耳朵听课件什么的,效果不是很好。早上6点起床才能保障8点之前到单位。中午可以午睡,不睡觉感觉休息不好,下午没有精神干活。所以中午的时间感觉确实是浪费了,正在想用什么办法保证中午不午睡,下午还能有精神。下班比较晚,这是这个部门出了名的,基本上晚上10点下班是常态。再开1小时车回家,到家洗漱完也得23:30了。这一天基本也就Game over了。

就这样学习时间非常紧张,而且自己心理上面更是怨天由人的心态,既然这样索性能学多少算多少,或者干脆放弃算了。心理建设已经崩塌。因为学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

等最后还剩下三天考试的时候,又开始临时抱佛脚,就感觉时间不够用,好多东西都应该早看的了,要是再给我哪怕两天时间肯定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这几天不管有没有时间,由于心理上的压力,也不困了,也能够挤时间了,连着3天半夜2点睡觉,各种资料,押题满天飞,强忙着做完了,疲惫!!

如果想升职加薪,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工作,生活,学习这三者的压力怎么权衡啊,学习时间早了没有用,看了也记不住,距离考试前3个月再看书才能保障学习效率,但是真正等到7~9月份再看书,工作比较忙,时间紧张,劳动强度大导致惰性大于学习力,周而复始,于是真的陷入屡考不过的死循环了。

时间安排:

以前一直是埋怨,时间不够,就要跟自己抢时间,既然工作了,成家了,谁也没有义务去给你创造条件去学习。

从1月份到9月份平均下来大概是255天,看起来是很长的时间跨度、实际上时间一点都不宽裕,如果你准备一年考一门实务而且必过的话、时间上保底需要480个小时,每天花费2个小时的话大概是240天时间,240天刚好到了9月份;如果准备一年考四门,公共科每科需要100小时,全科一年通过的话需要780个小时。如果时间上无法保证那么一切都是空谈(这里说的时间是有效时间啊,可不是看书两分钟、玩手机半小时的时间)。都是成年人不要总是抱着侥幸心理来搏未来,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总归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早做准备给后边留出充裕的时间,不能相信自己后期的自控力,因为事实已经证明了。

学习方法:

以往仅仅是听完课件,做一遍历年真题,就奔赴考场,殊不知现在命题老师已经开始绕开所谓名师的讲课思路,而是考察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了,今年就是吃的这个亏了。

月书要看三遍以上:第一遍根据专题快速浏览,做到心中有数,记住哪里不会,不熟悉,只看历年考过的内容。第二遍精读,攻克不会的知识点。然后看以前没考过的内容。第三遍查缺补漏式通读,地毯式的看书。

(一)、前期精讲阶段(1月~3月)

实务科前期备考的流程基本上就是看精讲、画书,做对应每章节复习题集(建工社)的选择题、做对应章节的历年真题,并把这些画在书上,并准备错题集,把容易记错的、混淆的、不好记忆的都记到本子上,定期拿出来单独巩固记忆;虽然看起来麻烦实际上还是很有效的,而且从前期到后期你的错题集都可以定期拿来复习,克服思维定式、避免同样的问题犯同样的错误。

(二)、巩固阶段(4月-6月)

这个阶段听孙凌志的精讲。如果到了6月份王玮和王树京的新课件出来,想要听新的精讲,建议只听技术部分即可,管理部分多听无益,不想听也无妨,毕竟听和看只是辅助理解记忆的手段,记忆才是目的。然后就是每天记忆466简答,一天4个,持续大概120天搞定。因为不背肯定吃亏了。然后是历年真题章节版突破;专题模块化练习,一定要动笔练习,千万不要听完就以为会了,其实理解了不等于记住了。

(三)、冲刺阶段(7月-8月、9月)

时间上不要再算上9月了,除去工作上的事情时不时给你来个程咬金,9月也着实没啥时间了,再加上考前如果发现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很容易焦虑静不下心,最后半个月有时间也是用在查漏补缺,而不是大面积记忆,所以9月的时间和精力只适用在考前满天飞的资料上还有回归教材上。具体7月和8月就是听孙凌志的冲刺,这个阶段7月-8月会有机构出的一些资料,基本原则就是466背完再背别的,资料庞杂,背完466再挑几个重点的来查漏补缺就行,你不可能看完所有资料,也没那个必要,所有资料出自课本。教材才是基础。关于考前9月份满天飞的资料,前期如果功夫到位了,最后一个月或者半个多月甚至考前几天可以看看资料,因为确实有些是压到了,而且确实有些是你没注意到的,当然这个就是用来查漏补缺的,会的自然是会的,不用费时间精力直接过,不会的要重点拿来记忆。

最后就是心理按摩:(要经常)

自己对自己要有心理按摩,不要听从白马或者是黑马的,让骑手做决定。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有借口。最近我看到的一段话,在某个年纪之前,可以靠透支身体和小聪明取巧地活着,然而到了某个年纪之后,真正能让你走远的都是自律,积极和勤奋。吃不了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