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还有15天,年初的小目标完成了吗?

大家好,我是小梨。
今天是12月16日,掐指一算,还有15天,2017年就要翻篇儿了。就像每个1月都是用来豪情壮志列计划的时间一样,每个12月,似乎都是用来总结和伤感的。
很多人总是稀里糊涂地“混”完12月,然后待到来年1月,仿若重生般再次给自己定目标。然而,上一年的目标都没完成的你,确定能够完成下一年的目标吗?
可是,为什么自己制定的目标,自己却完成不了呢?
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研究所所长石田淳在《使命必达》一书中,介绍了MORS法则、ABC分析、系统脱敏法、PST分析整理法,帮助人们基于这些方法,实现目标。
石田淳是日本最受欢迎的行为科学管理家,他以科学分析人类行为的行为分析学和行为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了独具特色的“行为科学管理法”。这一方法在美国曾被包括美国NASA和波音公司在内的多家公司或组织采用,在日本也被众多企业引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行为科学管理法不涉及任何精神理论,而是聚焦于人的“行为”。这一方法最初是为公司管理打造的,但我读完《使命必达》后,觉得这套方法对于个人管理也同样有效。下面,我们就一起看一下吧~
1
你的目标切实可行吗?
“同志们,今年我立志要减肥了!”
“力争今年拿下CMA!”
“我要攒钱环游世界!”
……
这些“豪言壮语”熟悉吗?再过半个多月,估计这些“立志口号”又要大批量集中出现在我们的朋友圈里了。
有趣的是,口号年年有人在喊,可真正做到了的却少之又少。
按照“行为科学”的基本概念,这样的“口号式目标”并不能指导人们的行为,而不能够让人改变行为的“目标”,无异于画饼充饥、纸上谈兵。
这也就是为什么,喊完“口号”之后,除了觉得爽之外,并没有什么实(luǎn)效(yòng)。
《使命必达》一书中指出,行为科学中有一条“MORS法则”,对能够指导行为的目标做了明确的定义:
M=Measured 可计量
O=Observable 可观察
R=Reliable 可信赖
S=Specific 明确化
所以,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应该是用来指导行为的,“谁在做、做什么、怎样做”都很明确。
例如,“同志们,今年我立志要减肥了!”,如果不能具体到“每天跳减肥操20分钟,并在朋友圈打卡,接受朋友圈监督,每周公布减肥数据”的程度,就不能算作“行为指示”。
2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先赚1个亿”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长城也不是一下子垒成的。如果想要达成目标,就得一步一步来。
2017年最火的段子之一,是国民公公王健林的那句“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先挣它一个亿。”
很多人吐槽,赚一个亿那可真是远大目标了,怎么还成小目标了?可是,对于王健林来讲,1个亿确实是他更远大目标中的一个小目标而已。
当一个接一个的小目标达成了,我们就会离大目标越来越近。
这就是石田淳在《使命必达》中介绍的“系统脱敏法”——设定子目标,循序渐进。
比如,想要“拿下CMA”的小伙伴,可以把目标拆解一下,列清楚第一个月学到什么程度、第二个月学到什么程度,以此类推,然后各个击破,分阶段达标,原本很难的一件事情就会容易许多。
用石田淳的话说,“循序渐进”是克服不擅长的事情的大前提。
3
hold住结果,就hold住目标
可能有的小伙伴要说了,“道理我都懂,目标我也拆解了,可是就是坚持不下去呀!”
其实回想一下,很多时候我们坚持不下去,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或不明确坚持之后的结果。
而如果我们知道这个行为会带来有好处的结果,那么坚持下去的几率就会比较高。
这就是《使命必达》中提到的行为科学“ABC”模式。
其中,A=Antecedent(先决条件)——发起行为的契机、行为之前的环境;
B=Behavior(行为)——行为、言论、举止;
C=Consequence(结果)——行为导致的结果、行动之后的环境变化。
石田淳认为,能够让行为持续的,是C“结果”。之所以不能坚持,是因为实施了行为也不会带来理想的结果。而如果行为的结果能带来好处,人们就会重复这个行为。
举个简单的例子,“房间冷,打开空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情况。套进“ABC”模式,“房间冷”就相当于A“先决条件”,“打开空调”相当于B“行为”。如果此时C“结果”是“空调吹出暖气,房间变暖”,那就是个有好处的结果;但若是“空调吹出冷气”,那么肯定不会有人再在“房间冷”的情况下采取“打开空调”的行为了。
所以,与其说hold住目标,不如说hold住的是结果。
无法坚持考证的人,大多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最终能否拿到证;无法坚持减肥的人,大多是因为不晓得自己是否真的能变成好身材。
如果一件事情的结果不可预见,我们可以对大目标拆分出来的小目标进行结果干预。比如给自己设定:“学到某个程度”或是“减掉x斤”就奖励给自己一个心仪的物品。
用《使命必达》中的观点来解释,就是:当C“结果”是“积极的”、“马上会得到的”、“确定的”时,人们就会自觉地重复行为。
所以,首先,
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具体的目标,
然后把大目标拆分为一个个小目标,
为每个小目标设定可预见的结果
希望明年此时,
大家都能有达成了的目标
董小梨
一个耿直的射手座girl,好好读书,天天向上。
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留言或私信
插图:UNsplash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