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

2016-12-09  本文已影响0人  之之坔

曾几何时, 我也会对一些老规矩嗤之以鼻 。哪来的那么多讲究,都什么年代了?可慢慢发现, 它不但不是一种束缚和管控。恰恰相反,它的存在反而让你觉得生命的美好。 因为重视才讲究 ,因为讲究才有强烈的仪式感,而又因为这些仪式感而充满期待。

生命里需要仪式的地方太多了 涉及到方方面面。一个小生命孕育诞生,首先就要祭祖告知家族添丁 。再散发喜糖喜蛋通知亲朋好友。第十二天, 孩子外婆家亲戚来行孩子的奶头礼,孩子满月大宴宾朋。这些程序都是要一步步走的,一点儿也不能乱。

记得小时候,每一年立春那天(俗称打春)。奶奶或者大娘就会用零散的彩色布头手工缝制一个春公鸡 。用毛线做出一个长长的大尾巴,再 用小麦或者黄豆填满五彩的鸡肚子。一个雄赳赳的春公鸡就做好了。最后用五彩丝线订在胸口或者肩膀上, 一整天都不许拆下来 。寓意春天到了,每个人都能像公鸡打鸣一样, 昂首迎接新的一年。 小时候不明白什么是仪式感 但是会在家长的嘱咐声里觉得打春这天很特别。

当年岁渐长 ,若是学习成绩出色的,父母就会把奖状直接贴到墙壁上。 年复一年,墙画对联换了无数次,那一纸奖状依然在 。那是我们用努力学习换来的荣誉 。父母便把它一直贴在墙上 ,能不动就不动。即使很多年过去了,我说撕了吧, 都变色了。 我妈就很坚定的回了句:“撕它干嘛?又不碍你事,就贴那,好看!”

再就是后来的婚礼 。新婚哪天鼓乐齐鸣,仪式感更不用说了 。就记得大姑姑不时附在我耳边交代各种注意事项。 到婆家时怎么下车,跨火盆先抬那只脚。怎么接送亲的哥哥。做为新娘吃饭吃到什么时候下桌等等,都是有规矩的。新娘与兄弟姐妹吃分家饭, 倒穿哥哥的鞋由哥哥背出娘家门 。出门上了婚车就不许回头看。  嫁出去的女儿都不希望回头, 寓意婚姻美满长长久久。

婚后,老公每年都会选择结婚纪念日那天,早早就准备好红酒和玫瑰。再 努力创造两个人独处的空间。会发那句我爱你。我曾经问过他,这样一套程序不累吗?他答,虽然说爱不一定要说出口, 但你决不会讨厌对不对? 为了大家开心, 我费这点小心思就值得。

说起仪式感 ,能想到最繁琐最讲究形式的莫过于男孩十周岁剃辫子认干亲的场面了。在一些地方有的老人会信奉诸如基督佛教送子娘娘之类的组织。拜了佛, 若求子得子 。便去兑现当初许诺的条件, 也称还愿。比如杀猪宰牛供奉或者捐钱捐物给佛教或者个人。

把男孩那撮留了十年的胎毛用红绳绑扎起来。再换上传统的唐装。脸上抹上很白的粉和鲜红的胭脂, 坐在四方桌上。由四个身穿长褂腰系布带的彪形大汉抬着,在最热闹的街上兜圈绕行。 一路敲锣打鼓向寺院行进。时不时来挂鞭炮 ,有人围观就散喜烟喜糖。还愿开始, 小男孩那十年没剃的胎毛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剃辫,修整发型。大师焚香沐浴后到河边像放生小鱼儿一样把那撮胎毛放进河里。祈祷男孩一生平安富贵。还愿结束,再吹吹打打抬着沿原路返家。

在这之前,还愿的男孩必须认干亲,也就是干爹。最少两位, 好事成双。也有铺张大的, 认六位或八位 。且都是位高权重的人物。再不济也是儿女双全家运恒通的。普通人家自然不会这么高调 。光是干亲的走动就不是一般人承担的起的。年节的礼数必不可少。每个节日买什么都有规矩可依的。干儿子拜年要孝敬, 干爹要发大红包。你来我往的比亲兄弟还亲。有句话很形象的总结了这种现象。叫,干亲礼上亲,没钱谁认谁。

诚然,在现代这种快节奏生活的碾压下,我们不得不简化放弃一些仪式。可有时却让人特别怀念那一招一式的隆重。它让我们体验到久违的感动和在乎。反观种种现象,大到婚丧嫁娶 ,小到一粥一饭  。不管你是刻意推崇还是直接无视。仪式一直贯穿渗透我们一生,相依相伴。有时会觉得不堪其扰,有时候又想由衷的说一句,有仪式感日子,过起来真热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