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阳明先生在平定匪患和宁王叛乱表现如此厉害?
朱老师解答:先生平叛与剿匪成功,
一是依靠广大民众,因为先生的出发点是为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是先生深厚的兵法功底及随机应变的聪慧。三是剿匪与平叛皆是正义之战,所以能占据主动,而非正义一方总是心神不宁,往往自陷于被动,这也说明匪与宁王之流也自有良知约束。
四是先生一心只为剿匪与平叛成功,而不计较个人名利与得失,所以战斗时可以随心所欲,无所牵绊,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先生一心光明,如如不动,随机而动,故而一出即可制敌,此实为心法纯熟之体现。
王童学长解答:
答阳明平贼讨宁王书
阳明先生在明朝中叶,士大夫习以为奸,互相为恶,这是所处时局之一;天下不治,文盛实衰,这是所处时局之二;武宗皇帝任用宦官,官员被迫于朝廷任人不任贤而受打压,这是所处时局之三;地方上,百姓多有挺而走险之流,牵连陕、晋、赣、闽、粤、桂等数省境内,接连有造反之人,这是所处时局之四;学术脉络上,一改朱子学格物致知为主体担当,二改朱子学理先气后为气先理后,这是所处时局之五;西学东进,市民阶层崛起,于福建、江浙等地渗透,这是所处时局之六;倭寇有觊觎华夏之意,这是所处时局之七;太监掌握牛耳,监察天下官员,这是所处时局之八。明朝中叶以后,明朝可谓是既动乱又倾颓,既市民阶层文化凸起又上层官僚颓废的时局,这样便一改宋朝得君行道的文人进路为觉民行道上来。
对于阳明而言,他不像朱子、曾文正的天资鲁钝,是个天资极高之人,十二岁立志成圣,成年以后流心于朱子学、辞章学、兵家武学、佛老之学,三十五岁仗义执言而贬谪龙场,三十七岁龙场悟道。这些生平遭际,与明朝时局,一同杂糅起来,便形成了他一心倡明圣学,而又不想与明政府合作,但又不得不为倡明圣学而仁爱百姓,但获得战功后又肯定会遭受朝廷非议的学术性格与人生命运了。
所以,阳明既是一个心存大志的圣学坚守者,又是一个面对时局想要退于山林的守望者。一当朝廷让他去剿匪,阳明首先是以推让的心理面对,之后才去江西剿匪的。
阳明先生的内心,其实是以讲学为首要选择的,当朝廷对他施压以后,他内心想要践行圣人之道的心,首先是以“仁民爱物”为侧重的。所以,他能剿匪成功,就是以双重矛盾选其重的方式,去觉民行道的过程。南赣的《乡约》,十家牌法,以及十家牌法,重点在于觉民行道,这是不得不为之行。之后,阳明先生平定宁王,当初只有雷济、萧禹在旁,之后以少胜多,战胜宁王,也是以百姓为本的圣人之道,也就是仁民爱物的圣人之道的强大支撑,才催动阳明先生必须拯救天下黎民百姓的举措,这便印证了阳明先生的良知之心。
所以,在明中叶的时局,阳明剿匪成功或必须成功,这归结为阳明的自我抉择,一方面觉民行道,一方面仁民爱物,这也是其所坚守的圣人之道的不动心,更是凸显其笃实光辉的对圣人之道的践行。
王童于2018.5.6,答郭玉强。
玉强对王童学长解答思考:读《王阳明大传》确实可从其诗歌看出其内心纠结。一方面是为国为民。另一方面是教育讲学,归隐山林。也恰恰是这种行为,体现了先生的知行合一,良知之致。
玉强思考:主要结合阳明先生生平和读《王阳明大传》思考
1.阳明先生不仅仅是儒学家,还是军事家。他在少年时期15岁就巡视三关,并思考如何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策略。后来在青年时期又因为北方少数民族侵扰,所以出于为国解忧的出发点,曾经精研兵法,因此是有根基的。
2.平定匪患的成功有几点值得重视。
①阳明先生治军有方。有为将之道。智信仁勇严皆备。
②大量调研,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③针对实际需要,申请军务提督一职,掌握杀罚决断。便于管理调度。
④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各个击破,以匪治匪,解决兵源。
⑤通过盐税改革,解决财政问题。
⑥设立三个县,加强治安,维护民生与加强教化,解决后期隐患。
3.平定宁王之乱。
①早有预料。
②有平定匪患的经验。
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兵部尚书王琼也有预料。
⑤深谙兵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