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温暖的时光
文/浅兔耳
今天在看林清玄的《人生最美是清欢》,书里面的内容大概与我崇尚慢享生活的态度产生共鸣,看到一半的时候,便停了下来,一本书拿在手里一口气读下来便是我每每看书最佳的状态,此刻,可能有些倦怠,想停下来看看别的书,然而最近看书总是这本书看一些,又拿起另一本看,然而都没看完,再拿起新的一本。
虽然有些凌乱的看书,大概我也只是想遵从自己的兴趣看,先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几本书交叉性看完,都带着兴趣,不会为了读完一本书而强迫自己看完,先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吧,个性不温不火的我总是这样安慰自己。
5月3日,与老公闹别扭,自己生闷气,清晨早早出门,一个人出去了,并不知道要去哪里,想着朋友们都在上班,而我也从来不想为了一点生活的烦事打扰到任何一个朋友,也因为我就快要过29岁生日了,虚岁已经三十了,早已不是个小姑娘,即便偶尔想哭,还得躲在无人知晓的世界里哭泣,我丢了魂似的走在路上,不知道去哪里,便冒出了去书店的念头,这样没有新意的想法已经在从前做过几次了。
想想,自从工作以来,我就很少读书了,只是特别郁闷的时候,好像是抱着书读是种解脱似的,最后都会获得一点平静。我在汉唐书店买了油画册、《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家诗》、《你的孤独虽败犹荣》,第一本是想学油画的兴趣使然;而中间两本,是由于当时就觉得自己愚蠢,找不到自我,而想要了解一些智慧,还因为现在的学校很重视国学文化,了解一些国学传统知识,对未来教育孩子有些帮助;最后一本是以前在公众号上看过推荐,且被当下心情影响,被书名吸引的心情买下的,大概觉得自己也应该要应对一下孤独这件事,也许不是,可能只是无法孤单的独处吧!
回到家中,一口气看完了《你的孤独,虽败犹荣》,看完心情大不一样了,一是因为好几年没完整的看完一本书了,而今几个小时一字不落的看完此书,与以往看不进去书的我有着不同的喜悦和兴奋感,二是因为作者刘同很年轻,又是同一时代,许多事都是当下时代切实发生的,很有认同感和收获感。
看完此书的读后感:1.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不经意的塑造着自己,改变自己,也许一句说者并不在意的鼓励的话,一件小事引起的思想震动,一些人与人之间的磨合,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的各自远去,甚至失去了联系,却依然在心里温暖着自己。2、一定要有自己想要做的事,并且没有捷径,只有坚持,努力,才会一点点接近自己的目标。3、点燃了多年丢失的写作爱好,又想重拾起来,想着上大学的时候第一次写下十多万字的小说,最后不知何时删掉了,没有一点痕迹,如果那时候不去功利性的想着写作这件事,哪怕只当做是一种兴趣去坚持,那么今天会不会在写作上会有很多不一样的进步与收获。
看完这本书,我终于可以安安静静看进去书了,这对于我简直就是突破,于是又买了一些想看的书,5月21日,签收京东快递书单:《爆裂》、《刷新》、《内容算法》、《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前三本书是为了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内容偏理性,对我来说,是硬着头皮坚持读完的,也有一些收获,拓展了眼界,打破了常规的固式思维模式。最后一本,看看书名便知道这或者鸡汤,或者励志的文字。而我自身的性格较容易走入悲伤的死胡同,早些时间看书,总是挑一些基调暗沉的、渲染忧郁的悲惨结局的小说,看完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被深深影响了,遇到一点事就很容易胡思乱想走进悲观抱怨里,看伤感的电影也是这样,后来实在受不了自己内心受到影响的崩溃,不看书了,也改看喜剧电影了,搞笑情节时捧腹大笑,反而放松,没有负担,生活很难,何必自寻烦恼。我的心很容易偏向悲观的一面,易钻牛角尖,易放弃,不爱坚持,所以我可能需要一些打鸡血的能量来刻意远离不够有作为却不自知的容易陷入悲观的不够努力的自己。
不知是因为自己偏瘦,血压有点低的原因,还是别的什么,很多亲戚朋友描述印象里的我:“一阵风都能把你刮飞了”“温柔”“说话声音小”“有气无力”,我常常惊讶与很多人用“温柔”这个词来形容我,因为我明白真实的我是不温柔的,只是不易动怒,爱笑而已,我想更多是因为没有好的身体素质,消瘦的没有血色的肤色,有气无力的样子呈现出了一种表面柔弱感而趋近“温柔”的虚假吧。许多时候,自身都切实的感受到,要自己大声说话,都觉得有些费劲,好似要使出很大的力气似的,追根究底都是身体素质差,亚健康造成的。
为了让自己能够打起精神读书,决定要运动,要锻炼,选择了行之方便、简单的跑步运动,就足够可以带给我身体能量,由于有时候要带一岁多的儿子,晚上会兴奋的玩到一两点才睡,我也确实疲惫,但只要在婆婆帮忙带孩子的时候,我便要坚持跑步,有时候一两天没跑,便会觉得这样不行,如果连跑步这样不需要创作,甚至都不用思考,只需在路上跑下去的事,我都轻而易举的放弃,无法坚持,那么我又能为了自己的其他梦想做什么。
6月4日,在淘宝签收书单《资治通鉴》全集6册,《曾国藩文集》6册,《小王子》,《月亮与六便士》,受曾国藩影响很大,尤其是他的自律,因此有感而发的写过一篇文章《君子慎独,自律养自尊》,看完了《小王子》,觉得童心未泯很重要,于是写下了一篇文章《做一个童心未泯的大人,是何等的弥足珍贵》,《月亮与六便士》还未看,因为在网上看了多篇读感,故事内容大致明了,姑且什么时候有兴趣再拿起来看,《资治通鉴》才看了几页,一定会好好看。
6月19日,在淘宝签收书单:村上春树的《假如真有时光机》、《且听风吟》、《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孤独》,龙应台《目送》,周国平的《幸福是一种能力》、《每个生命,都要结伴而行》,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加·泽文的《岛上书店》,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梁实秋的四本散文集,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 。
买这些书的理由:1、看书太少的我需要挑好书看,挑名著看。2、先趋向自己的兴趣买书。3、通过阅读来增长见识和品位,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4、看看作家们都是怎样写文章,怎样写小说,以学习到一点自己该如何思考,如何写点东西。5、充实自己,不再怕一个人呆着,没有人打扰的啃书时刻原来竟如此充实,甚至时常觉得时间不够用,没有闲心情理会那些过去胡思乱想的死胡同了。
而买下的这些书,我目前只看了很少一部分,每天都会看,没有刻意要求每天自己要完整的读完一本书,但每天画两个小时读书,对我来说都是莫大的充实,有时候累了,便在网上看一些有兴趣的节目《朗读者》、《见字如面》、《百年巨匠》、《开讲啦》等电视节目,也会受益匪浅,有时在蜻蜓FM听几篇散文或者听名家讲解一些历史典故,也能零散的拓展一些知识面,对我来说,这也是一种阅读,每天都获得一点收获,都是值得。
慢慢的开始记日记,觉得也应该写点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的,但现在并没有做,但是就算有感而发的每天记录点经历和感受,也可以弥补想写点东西却不知写什么的盲目感。翻开以前写的文章,发现自己写的文章,写着写着好像在讲大道理,回想自己也只是个从零开始的需要学习的初级阶段而已,就将自己弄得这般老气横秋、没意思,也自知相当局限,目前而言,看过为数不多的书,大概我还是更喜欢自然平实的文风和见解,有时候会产生要删掉自己写下的所有文字的念头,却又想,每当自己有了一点新的认识和感受,又怎能完全否定过去的稚嫩和不成气候呢!所以当意识到并承认自己的过去差劲之时,也要相对的承认,这是一点进步,一点成长,还要调整一下自己的思维模式,做一点点的改变。
每当看到这个作家这样写,那个作家那样写,就会陷入迷乱,不知东西,哪里才是对的,后来又想,我得抱着尊重和欣赏的态度去看我买下的每一本书,然后吸收其与自己观点相近的更加包容的思想,完善自己,暂时这样想的,希望会在行动中优化自己。
昨天深受启发的观点:
余秋雨:跳出自己的圈子,寻找远方的你,不要被上学、毕业、工作、成家···这样的世俗标准给自己筑一座围城,从一个为梦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几年后变成了平庸之人。
王力宏: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百分之一的灵感就是梦想,没有梦想的启发是不会指引后面的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要敢于做梦,敢于追梦。
“有些人二三十岁就死了,等到八十岁才被埋葬”,而我不愿意做这样的人。
阅读,就这样一个字,一句话,一个段落,一篇文章,一个故事,一本书...谱成了内心真实的声音,拥有了一个个温暖的时光,像一个人在夜晚降临时迷失在郁郁葱葱的大森林,一位好心人打着手电筒照出的光,是希望,是方向,是感激于心的感动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