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在灯火阑珊处

2020-12-08  本文已影响0人  醉眠芳草涧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你在这短暂的生命之中,要完成你自己,不是外表的成就,是在真正的品格情操等各方面,尽力完成你这个生命。——叶嘉莹

这次上师徒汇报课,我的收获很大。

我上课的内容是本册书里我最喜欢的文章——《伯牙鼓琴》。

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喜欢。也许是因为伯牙的“痴”。他爱朋友,爱得那么纯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最终破琴绝弦之时,他是那么决绝。这不是痴是什么?那么认真地活着,纯粹地活着,得一知己便心花怒放,阳光灿烂;失去知己便毁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问世间,谁会像伯牙一般痴情至此?能在茫茫人海里觅得一知音,多不易!这篇课文与其说是写知音,不如说是在写每个人的内心底里的渴望。

选择这篇课文,我仿佛在磨课上课的过程里,跟着伯牙出生入死。这一切回味起来,像是一场大梦。梦醒时分,我迟迟不忍抽身离去。我怕黎明的微光会破坏这一份梦境带给我的甜、酸、苦、辣——

当我在冷冷清清中一个人写详案的时候,苦思冥想,寻寻觅觅,为课消得人憔悴,这滋味是苦;当我上完一次又一次课,觅得更佳的设计思路之时,这滋味是甜;当我辛辛苦苦设计好的课无法被学生理解,让我感到对牛弹琴之时,这滋味是酸;当我在课堂上与学生琴瑟和鸣之时,我神采飞扬,手舞足蹈,酣畅淋漓,这滋味是辣……

我爱极了这磨课的过程,我充分享受其间。半个月磨课时光戛然而止的时候,我竟然感到了不适应。感谢师傅高老师,感谢六年级组的语文老师们,没有团队的力量,我好像走不了那么远。最终的成果,已经不是我一个人的教学设计了,而是所有六年级语文组老师们的智慧结晶。而我,只是一个演绎者。这一份来之不易的凝结了众人汗水的艺术品,最终有幸被我展示给大家看,我是幸福的。

如今再回望我的教学设计,它们乖乖地躺在我的电脑文件夹里,像我的一个个孩子们。最终分娩的是成了型的教案五。其他四份教案,虽然胎死腹中,但却成就了第五份教案,成就了我最终公开课的成功。

有一位同事评价说:“你的课上得真好,娓娓道来间如流水般自然。我听到后来就停止了记听课笔记(期末会检查每位老师的笔记,必须满十篇),因为我只想专心听课。听你课的过程是一种享受。”

这是迄今为止我收获的最高评价。虽然课上学生的表现差强人意(也许是紧张),但是听课老师们都对我的表现赞不绝口。

他们说,来听我的课的老师们太多了,平时坐不满的座位,一下子满了,有的老师只能站着听完。想不到我竟然可以令现场座无虚席。如果以后能够上出点名堂,让更多老师慕名而来听课,那我这辈子真的值了!

现在,言归正传,我想梳理一下我的收获。

一、导入

第一个版本的导入,我设计为古琴图片,这跟课文内容伯牙所弹奏的古琴有关。

再次修改之时,我忽然想到:中间有一个环节是我希望学生能够展开想象,说说伯牙还可能在弹琴的时候想到什么,那么,我是不是可以在开头来一个呼应?于是,我便设计了第二个版本——请学生一边欣赏班得瑞钢琴曲《one day in spring》,一边想象听到的内容。

当我询问高老师想法之时,她评价道:“其实,这两个导入,我都不满意。但是目前,我也想不出更好的导入。”

上完第二个版本的教学设计后,我在网上查找资料,无意中发现电视剧《红楼梦》中有黛玉弹古琴、宝玉赏古琴的视频片段。当黛玉徐徐弹奏时,宝玉眼前出现了一大片青翠的竹林。这不就是清朝版本的伯牙子期吗?这个视频也许会启发学生,琴音里包含了弹者的心志、心音,知音听得懂。我便将它设计成了第三版导入。

视频导入的设计过程比较曲折。因为我上语文课五年,从没有在课件里做过视频。周六日,我一边带娃一边忙里抽闲地摸索插入视频。不会的地方,我就百度搜索。最终,我居然摸索出来了。真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高老师和雷老师看完后,并不太赞同我的改动。她们说宝黛的出现比较突兀,学生的思路不会被视频引导到古琴、知音上,反而会受到干扰。她们提示我可以去网上搜索更多的视频资料,比如著名国乐大师方锦龙的《酒狂》演奏视频。我接纳了这个建议,马上改动,这便成为了最终的导入版本。

回看导入的修改过程,从图片,到音乐,最后到视频。无疑,视频是其中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最受学生欢迎,最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通过这次课,我终于掌握了在课件里插入视频的技能,这让我更新了对自己能力的认知。

二、字

我需要把课文里最重要的一个字挑出来,从字的起源讲起,给学生分析透彻该字的含义。

第一版设计中,我挑出的是“破琴绝弦”的“弦”字。这是一个生字,我认为它值得讲透彻。其中,我参照雷老师的建议,进一步讲到“琴弦”,接着让他们认识各种琴,最后给学生渗透古琴文化。我自认为这样的设计已经把课文挖得很深了。但我没想到的是:

课文是一口井,越挖越深。古诗文是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当它们作为课文出现在课堂之时,如果一个语文老师没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积淀,只会让自己的教学停留在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层面。

后来,我通过查找其他教案资料发现了一位老师选择的另一个更佳的字——伯牙“破琴绝弦”的“绝”字。

其实,第一次上课之时,我就在冥冥之中发觉到了不对劲的地方:最后那句话体现了伯牙失去知音的悲伤,“弦”字是否能够与之相勾连?当看到“绝”字的教案之时,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多好的字啊!它既是学生理解最后一句话含义的难点所在,又是理解伯牙心情的关键所在。牵一发而动全身,它就是一个关键字啊!不讲它还讲谁?

我便按照高老师的指导,从字的源头甲骨文讲起,一直讲到楷书版本:人用刀割线。引申义为:断绝。组词:绝情,绝望,绝食……引导学生思考:绝弦是什么意思?他们了解了字理知识后,自然会懂得意思:割断琴弦。这样,他们便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绝弦”这一动作的决绝,更能够理解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之情。

上完课,有老师评价我的“绝”字挖得好。曾志春老师建议我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挖掘——引导学生思考:伯牙为什么一定要如此决绝地通过绝弦、通过一辈子不再弹琴的举动来祭奠知音?接下来引出“古琴文化”。古代琴、棋、书、画,琴排首位,弹琴者大都是高洁孤傲之士。伯牙之所以“绝弦”来祭奠知音,因为他品性高洁,具有君子的风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听了曾老师的建议,我感到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越磨课,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的无知。从教多年经验丰富的她不提示我,我哪里知道琴在古代的地位,我哪里懂得伯牙心情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作为年轻人,我需要学习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这辈子是学不完的,我好意思荒废光阴虚度年华嘛?

其实,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志”字的可挖性。

志,甲骨文里,上方的“士”其实写作“之”,“之”字有“向,趋向”之意。所以,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心之所向——一个人的志向、情志。伯牙“志在太少”、“志在流水”,说明伯牙心里装着的是巍峨高山、是浩荡流水。音由心生,他就是那样的人。这个字,同样值得在讲完“高山”与“流水”之后讲透。鉴于时间关系,我没能够在最终的版本里设计出来。

从字的源头去识字,我重新认识了一遍汉语。我感觉汉语是有意思的象形字。如果我了解了每一个字的起源,我是不是会更加敬重我们的汉字以及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我是不是会更加谦卑?我是不是可以写出一手好看的字来?

三、想象的句式

最初设计让学生想象伯牙还可能会弹奏什么内容之时,高老师告诉我,直接让他们自己去想,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要搭一把梯子,引导他们联想。

高老师启发我可以插入“风花雪月”的视频或者图片。我便硬着头皮打电话找素未谋面的傅老师,她大方给了我《四季之美》课件里的视频。后来,我们发现视频的安插不太合适,便改为春雨、炊烟、明月等景物的图片。果然,图片更加适合,它们能够启发学生思考,这就是高老师所说的“好梯子”。

上第三次课的时候,高老师告诉我,还需要在课件里加入一张总结的页面——教学环节应有完整性。这是她第二次教给我这个道理。难怪班级授课制存在这么多年屹立不倒,它自有它存在的道理和意义。我应该把它钻研透彻,上出这种制度下的好课,再思考如何创新的问题。

高老师几十年的教学智慧,一点一滴落在我的一节课里。难怪丰子恺在《渐》里说: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四、高山流水

为什么课文写的是“伯牙志在太山、志在流水”?而不是写的其他事物?这个切入点,是我第一次备课的时候想到的。

山、水,一直是文化中的经典意象。结婚前的我是个月光族,那几年,我一领到工资就游山玩水。在自然风物里,我发现山和水是最有灵性的。伯牙弹琴时候想到高山、流水,说明他就是一个像山一样胸怀大志、像水一样有情怀的人。

我知道这个切入点问题的答案,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如何教学生懂得?毕竟山和水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们来说,还是比较遥远的事物。

第一次设计,我抛出这个问题后,便出示了有关山水的古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夫山者,万民之所瞻仰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第一次在高老师班级试课,由于学生课前对于古文名句的积累比较丰富,这几句话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理解,这个环节上得比较顺利。但是第二次课上,洪老师班级的学生并不理解这几句话,导致没上出理想的课堂效果。高老师告诉我:你需要再查找资料,看还有没有更适合学生认知程度的拓展句子。

我开始搜寻资料,带着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决心。那天黎明的时候,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欣喜若狂——被我找到了!我找到了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找到了《孔子春游》里那一段关于水的阐述。这些资料对于学生来说浅显易懂,再适合不过!那一刻的我幸福无比,叫醒身旁还在睡觉的老公。他看着疯子似的我,也笑了。

我庆幸教案设计的过程是我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如果一开始我没有独立思考,而是直接查找网上现成的资料,那么,那天黎明的时候,我便不会喜悦满怀,我便不会产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幸福感。它再次向我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高老师看了,微微一笑,说,流水的拓展资料很不错。她的眼睛时时刻刻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她告诉我:你自己悟得的东西,最宝贵最深刻。如果我直接告诉你,效果会大打折扣。

五、板书

第一版的板书设计,我没有抓住核心,设计不成样子。高老师指导我要板书课文主要内容,我换了一个后,她觉得还可以。

她告诉我,老师的板书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我要尽力让学生看到我的每一个板书过程,包括课题。

正式上课之前,我提前半小时来到录播室。因为我想起朋友告诉我的经验——每次上公开课之前的她都会花时间练板书,直到写到满意为止。板书很重要,是所有人抬头可见的内容。如果书写不够美观,肯定是有影响的。录播室只能用大头笔板书,我更应该多练习。其实,半个小时的时间还是太少,最终的效果,只是比没有练习要好。这提醒我:平日里要注意自己所书写的每一个字。语文老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规范写字的好习惯,就不用再临时抱佛脚了。

六、语言

这次上课,我发现课堂语言必须要有精炼性。

在出示其中一个问题的时候,我问了两句话:“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看到了什么?”

之所以多问了一句,是因为我发现学生的眼神里充满了疑惑不解,我担心他们答不出来。

高老师提醒我,平日里上课就要做到不说一句废话。不然,一堂课40分钟,就在废话里被消磨殆尽。同时,没有一个学生喜欢啰啰嗦嗦半天还讲不到重点的老师。

这让我意识到习惯的力量。平日里讲课,一遇到学生答不上来的情况,我便会重复提问。解答的时候,也许我又讲了一堆重复的句子。

所以,公开课是一面镜子,照得出我们平日里上课的真实模样。

一堂好课,肯定是在教师的不断钻研不断思索中得来的。我渴望一个学期能够上五堂这样的课来。我渴望上出更好的课,最终让学生受益。

冬日的阳光飘过来,我在树影婆娑间闻见清鲜的空气,听见叶嘉莹老师说:“无论做什么工作,要尽你的力量去做,要完成你这个生命。”

这是我为什么不厌其烦地上《伯牙鼓琴》这篇课文的原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