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本书, 啥也没记住? 这次终于找到答案了!
也许, 你也会遇到这样的困扰:自己看了好多书, 但看完很快就忘记书里讲了啥内容。朋友安慰你:没事,你看过的书都隐藏在你的气质里!或者说:这很正常啦!我也是这样!你不需要刻意去记住, 也许有一天你需要用到它的时候, 它就会出现在你的脑海里面。
真的是这样?看完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我终于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01阅读之后, 为啥你会忘记书中讲了什么?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习惯追求快。 阅读也一样, 我们很享受打开一本新书, 然后快速阅读完。我们一边阅读, 一边在喜欢的句子下面画线, 甚至摘抄。我们觉得自己阅读得很认真, 我们应该很好吸收了这些知识。读书, 其实除了花时间、耐力, 还要思考力,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连接,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习得新知识。
比如:你要学一个新单词:spider-man(蜘蛛侠), 如果你联想其以前学过单词spider(蜘蛛),那么这个新单词很容易你就可以背下来了。
再比如:成甲老师告诉我阅读要放慢速度, 你读不懂的地方你就要停下来反复阅读和思考, 直到你消化了这一块内容再往下阅读。 这个时候, 我联想起我看过《如何阅读一本书》, 它告诉我当你读不懂的时候, 你继续往下阅读就好, 不要停留下来, 读到后面你自然就会领悟整本书的内容, 这并不会阻碍你的理解。 这两个作者的观点是矛盾的?其实, 不是。 前者说的是精细阅读; 或者说的是快速阅读。 而一本书应该精细阅读还是快速阅读, 这决于读者个人的选择。我通过这样新旧知识的碰撞, 对新知识进行了加工,我对阅读的理解就更加丰富了, 两本书中的内容在我的记忆中就更加深刻了。
在这本书里面, 成甲老师还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临界知识”。
02什么是知识?什么是临界知识?
“简书”上的文章, 你不去阅读, 它就只是数据;当你阅读了它之后, 它就变成了信息;当你懂得利用这些信息去改变你的行动的时候, 信息才是知识。能够广泛、普遍地指导我们的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 就是临界知识。
举个栗子:
我们会发现有些企业家原本做餐饮业, 后来做旅游业也能做得很成功。为什么他们跨界也可以如此成功? 那是因为他习得了一些通用的知识,比如:沟通谈判知识, 企业管理知识等。这些知识不管在哪个行业都可以复用, 因此他们都可以做得很好。
当你掌握更多的临界知识后, 你会发现你的认知深度提升了。你分析问题不再是看表面, 而是会去挖掘事件背后抽象的规律, 深度地分析问题。
比如:一对夫妻吵架, 你看到的表面是:他们为了中午吃什么而吵架? 但是其实隐藏在争吵背后的是他们不同的消费观、人生观或者价值观。 如果你能早点看清事情的实质,早点与你三观不同的人分开,就能尽早避免结婚之后再离婚的悲惨结局。
比如: 老板问为什么我们的数据下跌了?
员工A:因为周末的影响, 我们的数据下跌了。(表面回答)
员工B:周末会对我们的数据产品一定的影响。 但是对比了近三个月的数据,发现:每月最后一周的数据下跌最严重, 而在月初用户活跃度又恢复,那么我们可以在月初的时候做适当的活动推广, 提升我们的用户活跃,避免因周末的影响而拉低整月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总结规律)
03那具体如何判断是否有深度?
1、从形式上看, 简单的回答往往是具体问题或事件本身做出回答; 而深度回答却是在分析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抽象规律。
2、从回答思考方式看, 简单的回答往往就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 情绪与经验做出回答;而有深度的回答往往依托于有实验验证或者数据分析支持的结论。
3、从答案的效果上看, 简单的答案往往只能用于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而又深度的答案更能够普遍地解决类似问题,启发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
社会问题的讨论, 更能看到不同人对问题进行反思达到的深度。 所以,平常看新闻, 或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现象,自己可以尝试进行分析,再对比他人的分析, 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的深度。
其实, 获得临界知识并不难,最好的方法就是反思复盘我们每天的生活。反思与总结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说是对我们最初的假设进行校正。
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每一天都是有价值的一天, 我们可以从每一天中去反思, 让我们进步。下期会跟大家详细分享如何做反思和复盘。小伙伴们有兴趣也可以直接去看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
这确实是让自己获益匪浅的一本书, 所以想好好提取精华的内容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也有所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