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理论:梅兰妮.克莱因理论之中的孤独的根源(二)
网络课有个好处可以回放,这个课听了五遍,记了两次笔记,每次的味道都不一样。今天内容是按老师讲的内容原味复制的,但是在电脑上我一个字一个字码的,慢慢地品。
孤独的第四根源是失去对自体和客体的理想化。在抑郁心理位置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现实的参照,被理想化的全能的自我和理想化的客体会比较趋向现实,这是健康的。但是跟现实趋近的同时我们失去的是对理想化的失落,我们失落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理想,其实是人类生存很重要的希望感,觉的自己没有办法像原本想象的那样,是对自己的一个失望。另外一个是看见了自己的限制。
孤独的第五根源是严苛的超我。对克莱因而言,从宝宝一出生就已经存在了,宝宝从开始吃奶就要等待,等待是一个禁令或者是一个规则在那里,超我就这样慢慢被内摄进来。当它太严苛的时候,一个个体就算在抑郁心理位置寻找整合的时候,严苛的超我好像永远都是一个破坏者或者迫害者,不管个体多么努力,可能严苛的超我就会跟他说“你这样子还不够,你虽然这样子很好,可是你还缺了什么什么”。越努力越挫折,已经考了99分,就缺那一分,缺那一分的感觉会让个体觉得很孤独,就是我再努力也没用这种不被自己理解的,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永远没有办法感觉到自己是可以被原谅,那种只要自己做了一件不够好的事就完蛋了。比如跟自己最在乎的那些人吵架了,我们走在路上觉得很孤单,好像天下之大没有我容身之处,就想刚才我为什么不能忍一忍,觉得自己的激动伤了彼此的感情,这种不舒服的感觉造成罪疚感。如果严苛的超我是主导地位的话,很自然的会阻挠我们和好。这个和好又分内在和外在,要挑战的是内在的自己能不能过得去,先要在自己心里跟自己和好,这样才能比较容易可以跟外在真实的人再度和好,让这种孤独的感觉再度下降
孤独的根源的第六是比较极端的,内在是一个巨大的破裂的状况。因为他原初的好客体没有办法被好好内摄进来,他没有办法好好整合自己内在的碎片,没有办法了解自己,无法信任自己,更无法信任别人。这是一个连接到内在的碎片,它过度投射,都投射到外面了,会感觉自己跟别人没办法分开,就是融合在一起,自己是不存在的。大多数人都不属于这个孤独。
有一种孤独跟上面那六种都不一样,艺术家的孤独,他们创造力只能由自己好客体和自我的一部分才能够表达出来,这种创造的感觉包含着美或者一些真理,可能是文字的创作,也可能是别的艺术创作。有时候特别有创造力的人,或是他们也有一种特殊的孤独感,那些孤独感不见得前面讲过的那些源头, 或许他们需要一个心理空间的状态。克莱因说这是一个飞到内部的好客体,要远离一切,好像把外在的世界全部都封闭起来,而是从内在的里面去搜寻出来,他原本就已经存在的好东西或好的内涵。一个很有远见的创作者是会进入这种状态,他们看起来远离人群远离世界,但他们的心智跟孤独紧密相连,这种孤独完全忽略外界,他们渴望能够在内在试图找到想要表达的内涵,这是跟我们前面讲的孤独不一样,他们的内在的世界史基于内在资源连接的自我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