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乡韵》书友推文月读时分终审稿件佳文家

小河从这里入海(一)

2021-12-28  本文已影响0人  舒雪洁

有人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袁老师说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我说(也可能是别人说)历史就象一条河,滚滚向前,波涛汹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粒细沙或一朵小小的浪花,或随波逐流,可能被推上风口浪尖;或中流击水,不惧险滩,勇立潮头,但最终都将汇入大海。

————————————————————题记

在辽阔的胶东大地上有一条自北向南的河流——大沽河,它被称为胶东半岛的母亲河。

它的源头发源于烟台招远市阜山西麓,流经招远、栖霞等九市区,在胶州市码头村南注入胶州湾,归入黄海。主要支流有潴河、小沽河、五沽河等。

大小沽河,在史籍当中又被称为“沽水”和“尤水”,靠近河流的田地,土壤肥沃,便于灌溉,尤其在农耕社会更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生活,先人逐水而居自然有其道理,后世有诗为证。

一线河流鉴白沙

莱夷壤错润桑麻

晴光暖入姑尤水

麦陇青黄间菜花

我的故乡就座落于大沽河的支流五沽河的岸边。

我所出生的村庄叫北苏家庄,位于五沽河北岸,村里大多为苏姓,都是一个老祖宗,繁衍至今,开枝散叶,已分为好多支,当然也有其它姓,不过也都是苏家的女儿招的上门女婿。

中国的地名讲究相互对应,有南就有北,有东就有西,就象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方一样,有北苏家庄,自然就有南苏家庄,是的,在五沽河的南岸,有个大村,叫南苏家庄,这个南苏家庄比我们村要大很多,是个镇政府驻地,逢农历四九赶大集,村里人家也是大多数姓苏,和我们村同宗同祖,若说起是几世子孙,皆可论起辈份来。

但因五沽河是两个县的界河,两个苏家庄虽同宗同祖,近在咫尺,鸡犬之声相闻,确分属两个县管辖,据说北庄是从南庄搬出来的,至于为何搬家隔河而居,已无从考证。

如今的五沽河两岸已架起多座桥梁,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而在以前每逢雨季,河水泛滥,形成内涝,又没有船只摆渡,河两岸人们的出行便成了难题。因为在不下雨的季节,河水很浅很清,最深处也就刚没过膝盖,人们可趟水而行,往返两岸,不需乘舟驾船。

我小的时候还经常在河里抓鱼摸虾,还有小螃蟹,更多的是各种蛤蜊,有一种只有拇指盖大的小蛤蜊,味道极为鲜美。那时的河水清澈见底,白沙细腻,流水潺潺。夏日到来,孩子们芦苇荡内捉迷藏,水中洗澡打闹,大姑娘小媳妇们在水中洗衣嬉戏,好一幅迷人的田园山水画。

可如今污水横流,那里还见鱼虾的踪影,我们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是不是失去了太多宝贵的东西,值得深思。

小时候听奶奶说,我们家祖上在这一带虽不是名门望族,却也是在十里八乡有点名气的人家,虽没有富商巨贾官宦人家的深宅大院大宅门,但家里也是骡马牛成群,良田也有十几顷。

祖上家境殷实从祖谱上可见一斑,我曾见过家族的祖谱,曾祖那一辈,在“妣”那一栏上都填有两到三个姓氏,比如周氏王氏等。“妣”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去世的母亲,也指非正室的妻或妾。

这说明曾祖父们都娶了不止一个老婆,穷苦人家是不可能娶二房三房太太的,有的甚至连一个也娶不上,只能打光棍儿。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段子,说为什么穷不过三代,说穷到第三代已经娶不起媳妇了,所以也就没有了后代。虽是笑谈,却也道出了现实社会的无奈与辛酸。

祖上的辉煌从我家的老宅上也能证实,老宅共有五间座北朝南的正房,两个山墙都是青砖到顶,窗户以下都是整块整块的大石头砌成,还有东西两厢房加上南厢房,组成一个典型的北方四合院。

而同期的民房大多是用土坯砌成的,厢房更无从谈起。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奶奶在给我讲过去这些事情时,她的神情是复杂的,有自豪有失落同时还有隐隐的难言之情。

奶奶说:我刚过门儿(胶东方言结婚的意思)那几年,咱家里还有好几个长工。恁老爷爷老奶奶待长工象自家亲兄弟一样儿一样儿地,跟他们称兄道弟,给他们吃好的喝好的,吃饭时我和恁老奶奶都捞不着上炕,等他们吃完了我们才能吃。吃完饭一起上坡干活,歇息的时候,一烟袋锅子旱烟轮着抽……

当时懵懂无知的我,听了有点半信半疑,上了小学的我,已经学了一些课文,里面对旧社会地主老财的描写都是穷凶极恶,尖酸刻薄的,写他们如何如何剥削压迫穷人,长工们吃不饱穿不暖等等,奶奶和我说的这些和书本上写得大相径庭。在我少年的潜意识里,地主和恶霸是划等号的,是所谓的敌人。曾祖父虽不是大地主,但至小也是个富农,在当时也算个土豪了,这样的家庭成份在解放后是要受到镇压的,不是有句口号叫打土豪分田地吗。

事实上,在我上学加入少先队共青团时,还有我参军入党时,在填表时家庭成份一栏写的都是中农,为何由当时的土豪变成了贫下中农,这些都是后话。

已经九十五岁高龄,牙齿都快掉光了的智德老汉,我每次回老家看见我都会瘪着没牙的嘴,说话呼哧带喘加漏风,双手比比划划:要论脑瓜子机灵,心眼儿活泛,咳咳……,谁也比不上恁的三个老爷爷,牛 B不是吹的,咳咳……,哥仨儿硬是把一面壁子囫囵个(过)儿从东头儿挪到了西头儿,咳咳……

科普一下啥是“壁子”,过去胶东农家房屋里面用土坯砌成的一面面墙壁,用以隔开各个房间,类似于现在的隔断。

曾祖父弟兄三个是用什么方法移动那面壁子的,具体是怎么操作的,现在已无法查证,但这件事让我们家族声名远扬,一直到今天十里八乡的老人们对此事还常常津津乐道。

其实老人们不知道,科技发展到今天,不光能平移一面墙,就连整栋楼房都能移动几十米。

曾经看过祖谱,发现祖上最早的一代是八世祖,那么八世祖以前的列祖列宗为什么没有写上?

听老人们说,祖上是从云南移民过来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移民到胶东来?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什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