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乡土故事蝶岛文苑

风雨凌烟“番仔楼”

2018-05-22  本文已影响680人  怣慧

早时人们把离开家乡,远涉重洋到异地打拼“讨生活”称为“过番”,多年后,“过番”的人回到了家乡,便成了人们口中的“番客”或“番仔”。而“番仔”们所盖建的楼房,乡亲们亲切的称之为“番仔楼”。

康美镇美山村就有一座“洋灰”石瓦结构的大厝----“番仔楼”,它座落于杨氏宗祠祖庙与旧戏台之间,依照传统造址讲究风水学说及家乡居厝理念的体现:背山,环水,向阳宅。楼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占地80多平方,为二进式二层的楼房,是旅居新加坡华侨杨赤美老先生出资筹建的民居,由杨文尖、杨松江父子主导承建,历时四年多时间建成。“番仔楼”这可是那个时代美山村的首座“角石方柱大厝”,乡里的地标性建筑。

当年参与“番仔楼”承建的杨松江老先生介绍,时年24岁的杨赤美老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因家境贫困,经乡邻介绍,拜别母亲妻儿,孤身一人漂洋过海前往南洋新加坡圣陶沙岛,以木舢舨摆渡为生,直至后来更换“马达船”,逐步发展。

圣淘沙岛被称为死亡岛,二战时由英军控制驻守。据说早时旅居南洋的杨氏族亲曾拯救了犯瘟疫的驻军英国人,从此英国人允许杨姓族众在岛上渡口享有经营谋生的特权,这也是新加坡华侨们口口相传“陈天蔡地杨仔皇帝”的由来。

年近七旬、精神矍铄的杨赤美老先生孙子杨松江回忆说,早年的美山村,旅居南洋的华侨旅亲互相帮扶推荐,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亲人前往南洋“谋生讨生活”,是名符其实的“过番村”。从此,每到年关除夕前,乡里亲邻们接收了海外寄回的“番批”钱物,添置过年“生活”,人们互相庆贺外出亲人平安吉祥,一派喜庆的景象。

“番仔楼”主座保留部分传统的方石砌柱建筑风格,远处眺望该楼,曲型马背山墙造型斜撬突兀,可见屋脊飞檐双向“倒水”,寓意“聚集财气”。二楼骑马式露廊三支石柱,座顶装以四方莲座布饰,围以潮州瓷青色花瓶柱栏杆,站在二楼扶栏望及,远处岛湾碧波吹浪,海天一色。“番仔楼”前面原为一片宽阔埕地,一楼大厅及厢房嵌入式青条石门斗,配以木漆门扇,厅房各有一架木制平板扶梯,拾阶而上通往二楼。正门各配以楹联雅对和匾额,其中大厅门对镌刻雕字:“文笔祥画丰年景,尖锋细刻锦绣图”浮雕行书楹联,洋灰材料雕花绘描绘,横批书有“胜似春光”四个大字,整体构图于闽南和南洋风格的色彩线条融合。“大厝”三间厢房均置有方位窗户采光通风,窗为竖式石柱百页,外墙窗檐四框红绿蓝三色“滴水线”相向成趣,虽经历风雨,依然可见当年的鲜艳夺目,吐露浓烈的乡俗气息和富于时代感。

“番仔楼”主厢前立面,原有已故乡贤、著名画家林少丹先生丹青作品四幅,画作分别为农耕和硕果图。“可惜壁画所在的位置,由于多年前部分墙灰斑驳脱落,修补时覆盖了”。杨松江介绍说,当年建楼即将竣工时,他们父子拒绝了众多画师的请缨,甚至因此工程停工,专门等待了四个多月的时间,终于邀请到“当时身份不好”的林少丹先生上门作画镌书呢。

如今,在中国十大美丽海岛第一名的东山岛,美山村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新农村建设更是日新月异,别墅新居拔地而起,鳞次栉比。近半个世纪历尽风雨的“番仔楼”虽经几番修缮,却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每每经过“番仔楼”,总有叩击门铛甚至推门而入的冲动,依稀有那个时代的印记:

那一年夏天的大清早,在“番仔楼”天井里,木匠杨文尖携众精壮徒弟,居此大厝木作,雕龙刻凤。师傅看准时辰,一声令下,小徒必抱着陶砵,一窜小跑,赶往厝后小圩的豆腐摊,准时抢购“第一轮”出锅的“嫩热豆腐”,再小心翼翼的捧回“番仔楼”。这时,烘炉上的“茶古”水正咕噜咕噜地开滚了,师傅和徒弟们这便美美歇息下,在一起围坐,开泡“三杯小功夫”,“茶配”便是热豆腐蘸葱花豆油,那豆腐的淡腥味与茶香在“番仔楼”里徜徉……

那一年秋冬季,乡邻庆贺“番仔楼”落成,奔走相告,楼主杨赤美老先生应有符喜:旅于南洋,心系故土,今工程宅居落成,勤赖诸亲戚众,鼎力协同,俾告厥成,聊以誌语,谨表心铭……

经历了几十个春夏秋冬的“番仔楼”,它承载乡亲几代人的印记,它无疑是离乡海外侨胞思乡念祖、与家乡亲族血缘关系的时代纽带,见证了老辈“过番”人谋生创业的辛酸历程,更是醉美美山一座“根脉所系”的精神家园。

啊,记忆中那风雨凌烟的“番仔楼”。

  2018/05/22初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