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书评国学经典读书

诗经·农事七

2022-06-22  本文已影响0人  杏花疏影1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七月》节选

豳国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很早以前是周民族的农业文化发祥地。那时历法尚未完善,指导农事活动要靠观星。每年夏末,一颗名叫火的红星,端端正正出现在正南方天空。凭着祖传观察经验,农夫们知道夏天完了,秋天来了,一年中最忙的秋收时节到了。

匆匆又是数日,秋夕同一时刻,农夫又看南天,发现那颗大火星较之数日前向西移下坠了。又过数日,西移下坠更甚。一个月后的同一时刻,再看南天,大火星已移坠到西边地平线上,太低,翳于云雾,遮于山岳,看不见了。这时天气渐渐转凉了。

这天豳国这个村落正在举行宴饮,盛况空前的宏大,村子里的男男女女,聚在一起,他们相互邀饮,举杯庆祝,这时其中一个男人开口唱:“又是岁末清寒,不经意之间,时光从春到夏,从夏到秋,没有像样的御寒的衣服,怎么才能度过这寒冷的冬天?接着又有一女子站起来唱道:明媚的春光照着田野,背着筐儿结伴儿去采桑。我们不求奢华只求暖,虽有薄田,满怀希望又不容乐观,只求老天让我们把剩下的岁月一点点过完。如果在年初的时候就想到年终的收成,那么这一载光阴似乎可以悠悠地过,细水长流,不无激情地豪饮痛醉一番。”其他的人也跟随着唱了起来,声音此起彼伏在村庄的角角落落……

《豳风·七月》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叙事兼抒情的名诗。此诗反映了周代早期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情况,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从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

全诗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第二章写妇女蚕桑;第三章写布帛衣料的制作;第四章写猎取野兽;第五章写一年将尽,为自己收拾屋子过冬;第六章写采藏果蔬和造酒,这都是为公家的,为自己采藏的食物是瓜瓠麻子苦菜之类;第七章写收成完毕后为公家做修屋或室内工作,然后修理自家的茅屋;末章写凿冰的劳动和一年一次的年终燕饮。

此诗通篇用“赋”的手法,围绕着一个“生”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和劳动,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语调直白自然,先言衣再言食,衣食仍是农耕社会最主要的两大事项,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

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的三月。

首章以总叙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向读者展示了那个艰辛的岁月。再分叙每个月份所做的事情。

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起。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呈现在读者面前。后面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

诗的二、三章情调逐渐昂扬,色调逐渐鲜明。明媚的春光照着田野,莺声呖呖。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沿着田间小路去采桑。她们的劳动似乎很愉快,但心中不免怀有隐忧:“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首章“田唆至喜”,只是以轻轻的一笔点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这里便慢慢地加以展开。“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她们织出五颜六色的丝绸,都成了公子身上的衣裳。

四、五两章虽从“衣之始”一条线发展而来,但亦有发展变化。

六、七、八章,承“食之始”一条线而来,好像一组连续的电影镜头,表现了农家朴素而安详的生活:六、七月里他们吃山楂,樱桃、煮葵菜豆角。七、八月里,他们打枣子,割葫芦。十月里收下稻谷,酿制春酒,给老人祝寿。可是粮食刚刚进仓,又得去服劳役,这老爷们当差,于是一年的时光匆匆而过。

到了最后,也就是第八章,诗人用较愉快的笔调描写了这个村落宴饮称觞的盛况。其实不管在任何年代,即使是在丰衣足食的今天,农民忙完了一年的农活,年终时也要亲朋相聚,相互邀饮,互问收成,举杯庆祝的。这就是《豳风·七月》所写的上古社会的西周村落生活。是真实的一年四季的生活写照,对今天研究周文化的人来说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