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狮咬剑宅来旺
* 陈清河 文/图
东山岛陈城镇湖塘村古时就得“金碑银湖塘”的美誉,从这一句流行于海岛民间的俗语里,我们可以品读出,湖塘村自村落形成以来,产业发展独具优势,生产生活相对较富有。据了解,湖塘村以蔡氏集居,初始是由七个村落组成,村落依山傍海,产业结构经营多样性,或耕田、或牧海,俗称“七蔡”,统称为南湖村。随着清初的数次“迁界运动”、自然生态环境的失衡,风害沙灾的肆虐吞噬,大部分的水面逐渐积淤陆化,部分临水的村落其生存力严重受迫后,不得抛弃家园。原有的“七蔡”,经组合拼成现在的东厝、林边、顶头(东甲社)、下头(南甲社)俗称“湖塘四蔡”,因早期有南湖村之称呼,后来村落前又有一个大塘形成,故得名湖塘村。1954年村庄建制调整时,东厝划入后姚村,湖塘村现由林边自然村、湖塘自然村(顶头、下头)组成,行政村设置在湖塘自然村。
近年来,湖塘村以实干笃定前行的拼搏精神,更加注重改善生态环境,统筹塑造了村落公共空间,投入适应乡村公共服务功能性设施配套,逐步优化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格局。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依托乡村人文悠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载体,传承和弘扬了明朝仕宦蔡方平[蔡方平,字君衡,一字清溪,万历六年(1578年)贡生,万历十五年(1587年)任浙江淳安县知县,一身正直,两袖清风]、孝友蔡保祯(蔡保祯,字端卿,乡贤蔡方平之子,乡绅、钦旌孝子,著有《孝纪》十六卷、《柳溪集》等文集,结庐守孝,学问词藻)“父廉子孝”的孝廉文化。如今,乡风依然淳朴、产业更兴旺,人居环境更和谐优美,实现了乡村有机更新。
孝廉文化走廊•蔡保祯造像家映湖塘万家兴,门对帽山千门新。漫步孝廉文化走廊,游绕过莲花池,拜谒孝子祠。行摄在厝边巷尾、墙头屋顶,沿村中硬化的主干道向东北方向而上,来到“安沙堆”脚下。本地人艺斋先生介绍,安沙堆是由风沙堆积而成的沙丘,冬季风一起,风逐沙飞,移动的沙丘恰似如饥似渴的猛兽般肆无忌惮地糟蹋、吞食着村舍田野。为缅怀纪念明郑化麟知县发动植草封沙、安沙的丰功伟绩,故称之安沙堆,亦尊称为郑公堆。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立于现林边自然村的《邑侯郑公封沙惠农功德颂碑》,详载着郑知县封沙、安沙为民造福的事迹。
孝子祠.01 孝子祠.02 《邑侯郑公封沙惠农功德颂碑》,现风化十分严重,篆额可读,碑正文一片模糊,可辨仅存没几字,惋惜!亟待“抢救”!走入安沙堆脚下的民居部落,其间有一栋极具闽南传统民居的飞檐翘角老房大宅,走近老宅的北侧,放眼翘檐燕尾下的山墙处,一件嘴咬合“宝剑”的咬剑风狮爷泥塑头部“特写”建筑构件,跃入你的眼帘。
安奉在山墙上的剑狮纵观山墙上的泥塑“瑞狮咬剑”构件,虽经寒历暑,风吹雨打,渲染上彩的棕褐色涂彩大部分已褪失,但整体保留的很完好,纹络清晰可辨。它直观地反映出在房屋筑建时,是受房屋周边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制约而设置的,也蕴涵着房主人心灵上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向往,并祈望能达到镇凶旺宅、避祸纳福的愿望。此构件也流露出,创作者匠心独运,有着“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文化价值观取向,已具备熟能生巧的泥塑造型本领,很好地体现出自己对瑞狮咬剑文化内涵的独特理解和体悟。从整体布局看,它端庄匀净、生动起趣,立意明朗、手法洗练,既有功能性又有艺术性、装饰性,气息清旷空灵,洋溢出浑厚浓郁的大巧若拙之气象。泥塑风狮爷额宽腮鼓,两耳斜耸左右对称且舒展,嘴咧牙暴,唇曲剑直颌硕满,上颌切牙紧咬着宝剑法器,眼圆鼻直而凸突,不怒不争、憨态可人的表情背后生发着一股杀气,给予人一份崇拜与敬畏。构件外边框套的装饰制作上,采用传统卷草缀垂带坠纹样,左右对称环绕向上,有着丰富整体、陪衬主体作用,烘托出吉祥如意的寓意。造型上,简洁质朴,神趣韵醇,富于立体感,线条流畅明快,直中存曲、曲中取直的质感意趣。点、线、面组合相映成趣,疏放紧凑有致,相呼相应,层次分明。夸张变形的创作手法,增强了整幅作品的趣味性、灵动感、感染力,将鲜明的艺术语言、艺术效果以及艺术寄寓融为一体。
“图像是‘瑞狮咬剑’,剑是法器,也叫‘狮咬剑’,简称‘剑狮’,是祥瑞的风水守护神,能镇风止煞,破解多种类型的形煞。从风水学的角度讲,它具有挡化煞气,提升家宅气势,以煞制煞的功能性作用。这是辟邪镇宅、挡风旺宅的剑狮爷,狮咬剑,因其剑柄在左有隐含着辟邪功能,若剑柄在右的狮咬剑则有祈福的含义。此构件简于形、精于心,显得庄重肃穆、出奇制胜、耳目一新赏读性较强。安沙堆下的民宅安奉狮咬剑,存有特殊意义的,说明了当时村落的自然风貌与生态环境较恶劣,一图胜千言,它讲述了半部村史。我们从中也能看到,海岛民间工匠的技术与智慧,着实令人赞叹。”对闽南古民居构件颇有研究的陈水庵老先生,一边观看着收藏在笔者手机相册里的瑞狮咬剑图,一边津津乐道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