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做任何工作You can do any job
“自由技艺”这个概念有点类似于中国的“人文”教育,但是以我之见,这是“统治者”和“拒绝被统治”者的学问。
中国的有些“文科”专业,像金融和会计学,在美国算商科,不算自由技艺。美国大学系统的自由技艺学科,是指历史、政治、哲学、文学艺术这些大学问。智识分子认为这些学问有大用,老百姓觉得这些学问没啥用,今天我们就说说自由技艺的具体应用 —— 具体到能用来找工作挣钱。
用中国话说,这本书就是文科生就业指南。但是请注意,这可不是说文科生不好找工作,所以写本书帮他们找 —— 这本书说的是在今天这个新形势下,文科生其实更容易找到好工作。
过去理工科出身的人工资高,中美两国整个社会都比较崇尚理工科。而她说,最新的调研数据显示了一个趋势,现在美国的就业市场中新创造的岗位中,文科生的优势越来越大。
从2012年到2016年,美国新创造了101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只有5% —— 也就是541,000个岗位是在计算机相关的领域。就算你把所有和互联网、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岗位加在一起,也不到10%。
那么剩下的90%的新工作是什么呢?大部分都和“文科”有关系 —— 也就是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比如说“市场研究员”,新增了55万个就业岗位,四年增加了30%,比程序员都热门。类似的还有咨询、教育、娱乐业等等,都不是纯技术的工作。
这其实是技术进步造成的。现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像计算机领域,它消灭旧岗位的速度和创造新岗位的速度几乎是一样快的,并没有增加多少新岗位。这个世界可能不再需要更多程序员了 —— 但是只要人工智能跟真人还有区别,就业市场就需要文科生。
文科生不但存活了,而且正在反击。
不过,这里所说的文科生,可不是那些只知道死记硬背考试知识点的人。想要抓住这波机会,你得是一个比较高端的文科生。
那什么文科才是好文科?
我以前认识一个美国人,他儿子考上了斯坦福大学,结果选择了学中文。我当时一听就觉得非常奇怪,美国根本不缺会说中文的人,你一个美国人中文学得再好又有啥用呢?结果过了几年,他儿子从斯坦福毕业,马上就在 Google 找到了一个很不错的职位。
这个现象非常有意思,学中文的人,为什么能在 Google 找到工作。这是因为美国的文科教育和我们设想中那种死记硬背的文科教育有很大差异。
比如有个男生叫乔希(Josh),大学学的是人类学。这是一个非常冷门的专业,比较爱研究什么热带雨林中的原始部落之类。这样的专业,除了知道一些趣闻谈资,还有什么用吗?
乔希在大学的时候,有一天讲课的是一位女教授。教授带了一把指甲刀,当着学生的面剪下了自己的指甲,然后把剪下的指甲放在一张纸上,让全班同学传看。同学一看这也太恶心了。
这时候教授说,指甲还长在我手上的时候,你们都夸指甲好看,可是我把它剪下来,你们就觉得很恶心,这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同样一个东西,我们对它的评价并不完全是由东西本身决定的,而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文化这些背景条件有关系。我们研究人类学,就要学会理解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文化中意味着什么。
这就给了学生一个考察复杂世界的眼光。你学了人类学,就可能拥有一种比直来直去更高级的思维方式。
这就是自由技艺教育的价值所在:
它培养的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比如乔希学到的一个技能,是他特别擅长听别人说话。哪怕这个人和他的文化背景非常不同,他也能理解这个人。
现在有很多人是技术盲,买了复杂的科技产品不知道怎么安装使用,他们可以找乔希。乔希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他开了个小公司,专门帮不懂技术的人用电子产品。他就把自己的人类学技能和技术结合在了一起,获得了一个很好的市场定位。
现在乔希已经进入人机交流领域,成立了一个公司专门帮企业设计网站和软件的用户界面,非常成功。
像这样的例子书中有很多,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你必须把文科的见识和理工科的技术结合起来。比如说,
好奇心 + 大数据 = 市场研究
同理心 + 基因测序 = 基因咨询服务
文学创造力 + 互联网 = 社交网络经理……
你可以是个文科生懂点技术,也可以是个工科生同时攻读自由技艺,总之这种通才,是今天最需要的。
最重要的自由技艺能力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们曾经说过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学术界和商界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略有不同,这本书说的是商界的定义。安德斯考察了各大公司中好职位的招聘广告,发现几乎所有年薪十万美元以上的工作岗位,都需要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安德斯总结,最值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大概有五种:
第一是探索新事物。
好的文科教育特别强调调研能力。并不是教授在课堂上讲什么,你考试的时候照着写就能得分 —— 你得能提出自己的观点。除了完成指定的阅读材料,你得会寻找新素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探索新事物的能力。
如果没有人管你、没有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你能不能自主决定去探索什么?有这样的能力,你才能随时适应新局面。
第二是获得洞见。
给你一大堆各种各样、杂乱无章的信息,你能不能获得一个洞察。比如现在有一个商品在市场上的各种销售反馈,那你会不会判断这个商品的前景如何?这就是市场研究要干的事儿。
想要获得这种能力,也许你上大学应该选择的专业是……艺术史。
下面这幅画是法国画家马奈的《奥林匹亚》,描写一个裸体女性和一个黑人奴隶在一起。这幅画1863年刚出来的时候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你能给解读一下吗?
如果你能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自己调研,把这幅画的来龙去脉弄明白,你就具备了市场研究的能力。
面对很多的信息,你知道选择哪些信息,忽略哪些信息。面对很少的信息,你也能像考古学家一样自己分析出来大量的见解。这就是功夫所在。
所以艺术史带给你的不仅仅是那些有关艺术的知识,更重要的其实是这种分析能力。有这样的能力,如果你去做个金融分析师,你就能从财务报表里发现一些别人发现不了的信息,在投资的时候就能够提供一个别人提供不了的视角。
第三是选择和决断。
按照事先定好的规则去完成一件事情,是非常简单的技能。可是如果现在根本没有规则,你能不能自己制定规则,带领别人完成任务?这就涉及到领导力了。你的判断可能会出错,但大量犯错的经验积累起来也是你的财富。
我儿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新学年刚开学的时候,老师并没有直接向学生宣布班级纪律,而是让学生们自行讨论咱们班应该有什么样的规则。学生们你说一条、我说一条,老师仅仅是把学生提出的规则分类、把类似的说法合并,最后总结出几条大家共同认可的规则,作为这个班的纪律。我看这就是培养判断力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第四是理解他人。
年薪十万美元以上的岗位,都会要求一定的团队组织能力,说白了就是你得会使用权力。想要使用权力,你就得知道团队中每个人都想要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哪里 —— 你得能理解人。
这种能力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得来。多读些严肃小说,你就会分析每个角色的诉求、动机和利益所在,人物之间又存在什么冲突,冲突又是如何解决的。
如果你有这种能力,你就能理解自己的团队和用户。你知道不同的人对一件东西有不一样的看法,你能倾听和你相反的观点。如果你是一个产品经理,你就能很好地把用户、产品和工程师连接起来。
第五是影响力。
你能不能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首先你要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这和写作水平、演讲水平有关。其次你得有共情能力,想要说服一个人,最好站在这个人的角度说。
我们知道,“文法”可是从古罗马时代就在自由技艺“七艺”中排第一位。今天这个社会各种纷杂混乱的声音非常多,影响力就越来越重要了。
这五种批判性思维能力都是非常高级的能力。大学每年毕业那么多学习自由技艺的学生,不可能都具备这些能力。我们可以想见,并不是所有文科生的就业前景都很好。那么现在一个典型“文科生”的就业状况是怎样的呢?
文科生的职业生涯
举了很多例子,我看几乎所有文科生的起点都比较低。如果你大学选择了政治或者哲学,就不要指望一毕业就拿到高薪。起薪最高的是工程师和学金融的。
但是如果你真的掌握了批判性思维的这些技能,你的后劲不可限量。
你可能会经历很多坎坷。一位学心理学的女性的经历很有代表性。她当初只有高中文化程度,丈夫是失业在家的军人,家中非常贫困。她在免费的社区大学偶然选了一门和心理学相关的课程,结果表现优秀,被教授推荐去了伯克利。毕业以后进了政府部门,工作几年有了经验出来加入一家公司,年收入达到十三万美元。因为对政治运作极其感兴趣,又回到了政府部门,现在身居要职,正在主导部门改革。
工程师技术好就行,文科生需要人生经验。年轻的时候多换几份工作,都是非常正常且有必要的,你要学会随机应变,才知道怎么在不同的工作中使用你的核心技能。
当前最好的一条路,就是把自由技艺和新技术结合。有人用LinkedIn上的数据统计发现,总体来说,自由技艺专业毕业的学生,在Google、微软、Facebook 这些高科技公司找到工作的比例是9%。但既然文科生的特长之一是人生经验,能不能找到这样的工作跟你是不是名校毕业关系不大。事实上,这份统计中名校毕业的文科生进高科技公司比例大概是9.9%,而普通大学毕业的也达到了7.5%的比例,差距并不大。
现在你对“文科生”的印象是否有所改观了呢?其实咱们仔细想想,这个局面一点都不奇怪。复杂世界需要复杂的人才。
这几天网上流传一个程序员的悲剧故事,让人看了很难受。这个程序员技术非常厉害,做APP赚了很多钱,但因为和妻子闹离婚,竟然被逼得想不开而自杀了。如果他了解一些自由技艺的东西,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怎么可能处理不好生活中最基本的问题呢?
在这个时代,你说你只想把技术做好,其他一概不管,那是不行的。你想过简单生活,但这个世界并不简单。如果你只能做一些纯技术的工作,赶上你这个技术热门的时候的确能挣很多钱,但你应该非常庆幸自己的运气好。
不会面对真实世界是危险的。这个世界归根结底,属于那些能处理复杂问题的明白人。
为什么学习“统治者的学问”的人,真的正在统治世界。
在自动化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使用技术的门槛越来越低,那么学习自由技艺的“文科生”就越来越值钱了。
你的关键技能不是什么具体的专业知识,而是“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最佳路线,是把自由技艺和新技术结合起来。
屠龙术《庄子》里有个典故,说有人花了三年的时间和无数金钱去学了“屠龙术”,但学成归来之后他发现白学了,因为现在已经没有龙了。
我们说的自由技艺,就有点像是屠龙术。古代学习自由技艺的都是贵族,现在这么多老百姓的孩子学什么政治学、国际关系,难道真的都去管理国家吗?显然不可能。
但这可不等于说学屠龙术没用。今天咱们继续说《你可以做任何工作》。列举了很多屠龙术在普通公司日常工作中的应用。
咱们讲三个真实的故事。
研究国际关系的项目经理
有个女青年叫康诺利(Connolly),在斯坦福大学学的是国际关系专业。康诺利选择国际关系专业可能是因为她喜欢到各国旅游,还喜欢政治。她高中的时候就作为学生代表去过很多国家参加活动,还在奥巴马竞选阵营里面当过志愿者。上大学期间,她到南非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学了当地的语言,还做了各种调研。康诺利特别擅长理解各国的文化,能跟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打交道。
像这样的人才,能干什么工作呢?她最初的成功,是在 WikiHow 做项目经理。WikiHow 有点像是中国的百度知道,用大量教人干这干那的文章从搜索引擎获得流量,然后靠广告赚钱。
康诺利负责的项目是把 WikiHow 弄成多语言版本。公司已经拥有大量英文文章,但是不知道怎么用低成本的方法把这些文章翻译成其他语言,特别是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语言,比如说印度尼西亚语。
最廉价的办法显然不是在美国找会印尼语的人,而是去印尼找会英语的人。康诺利到各个国家找当地的人来翻译WikiHow上的文章,她的国际关系技能还真用上了。哪怕是完全不熟悉的文化环境,康诺利也能迅速识别每个人到底能干什么,到底想要什么,然后和这些人谈判。比如亚洲文化尊敬年长的人,她见到年长的人就会给足够的礼敬 —— 但同时还有办法让他们完成该干的工作。
国际政治还教会了康诺利变通的智慧。最初,公司的设想是找一些当地精通英语的人来翻译。结果康诺利发现,很多英语好的人写作能力并不怎么样。她发现最好的办法是找那些英语水平一般,但是擅长用本国语言写作的人。其实 WikiHow 上的文章本来就挺简单,英语不用太好也容易理解。
在印尼,康诺利先是从首都雅加达招了一批人。她把这些人分成两组,一组负责翻译,一组负责编辑。结果两组人合伙骗她 —— 负责翻译的人用 Google 的自动翻译系统随便翻译了一下,然后负责编辑的人居然就给通过了。康诺利马上想到应对的办法,她开除了雅加达的团队,去了印尼一个边远省份的二三流大学,雇大学的师生来干这个活儿,结果这些人干的特别认真,翻译质量很高。
所以有些事儿你不到现场了解就做不好。各国文化要求不同的文章内容。中东地区禁止饮酒,阿拉伯语版中就不能有《怎样在自家酿造伏特加酒》这样的文章;俄罗斯禁止大麻,俄语版中就不能有有关大麻油的内容。那像《怎样第一次亲吻一个女孩》这篇文章怎么办呢?有个埃及人认为阿拉伯世界不可接受这样的文章,但中东的一些女孩反而表示这样的文章可以有 ——康诺利真的得像一个外交官一样协调这些事情。
事实证明项目经理这个工作非常适合自由技艺专业的人。在过去十五年内,全世界项目经理的岗位增长了500%!想要干好项目经理,你得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有跨学科的见识,还得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你能不能协调好自己的团队,能不能从外面获得帮助?
当然项目经理也得有点技术,不过技术不是关键。康诺利刚到公司的时候连 Excel 制表软件都不怎么会用,但是 Excel 能有多难?康诺利现用现学上手很快。对一个连国际关系都能摆平的人来说,这都不叫事儿。
IBM的社会学家
我们知道 IBM 是个高科技公司,专门做一些软件、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之类的事情,但是它也雇了很多学自由技艺的人。
比如有个叫米克(Meeker)的人,学的是社会学,但不是名校毕业。米克的特点是实地调研的能力非常强。
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导师就建议米克去越南待半年,研究课题是越南革命。米克到了越南,很快就学会了越南语,能跟当地人自由交流,然后他就决定留在越南再干几年。当时有很多西方公司在越南开设业务,米克就帮这些公司去搞商业谈判、促成和当地公司的合作。他既了解越南文化,又了解西方文化,工作做得很好,两头通吃,很快就出名了。
事实上,你把上面说的“越南文化”改成“人工智能”,米克的工作模式也行得通。
所以他就被 IBM 挖过去了。最初 IBM 让米克负责给自己的人工智能项目“华生”联系商业合作,后来 IBM 看上了区块链概念,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推广区块链业务,米克就被调到了这个部门。
区块链,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东西,热门归热门,但是一直到现在能真正把“什么是区块链”这个问题给解释清楚的人也很少很少。IBM 想建立一个区块链商业圈,急需能向任何商业人士解释区块链的人。米克就是这个人。
米克不但能在短时间内学会越南语,还能在短时间内理解区块链。他把从 IBM 能找到的所有有关区块链的资料都读了,了解了全部细节。不论你是想听概念还是想听技术,米克都能给你说明白。
比如说,这本书的作者安德斯并不懂技术,所以米克是这么给安德斯解释区块链的 ——
区块链的本质是信任。在原始村落里,邻居种粮食你家养猪,那他家的粮食是怎么种的你非常清楚,你家的猪是怎么养的他也非常清楚,你们两个搞商品交换肯定互相都放心。但是在现代社会,你要买有机的三文鱼,那你怎么知道这个三文鱼是不是真的有机食品呢?鱼是在哪儿打捞的,怎么运输,到你手上的时候经历了哪些人的转手,你无从得知,所以你没有信任感。
区块链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区块链把有关这条鱼所有相关的生产和运输信息都记录下来、然后以去中心化的形式存储,谁也没法删除改动,那么人们就能充分了解整个供应链的所有情况。
有了这个介绍,你大概就已经对区块链有点概念了。如果你还想了解技术细节,米克还能给你讲细节。
这就是社会学给米克锻炼出来的能力。能调研、能学习、还能表达。米克的原则是讲任何东西都要考虑听众的视角,只有充分理解听众,对谈话背景非常敏感,你才能把这个工作做好。
投资界的哲学家
我们熟悉的《黑天鹅》《反脆弱》有个身份是期权交易员,他赚了很多钱,但是因为书写得太好,人们更愿意把他当成一个哲学家。金融大鳄索罗斯是哲学家卡尔·波普的弟子,也希望被视为哲学家,但是因为金融玩得太大,人们还是把他当成一个交易员。
这个要点是有很多搞金融的人其实是学哲学出身的。创始人、高管、普通员工都有。今天如果你是哲学系的毕业生,去华尔街找工作的时候你会有一种亲切感。
重点讲的人物是卡尔·伊坎(Carl Icahn)。伊坎是那种发条推特就能影响苹果股价的人,个人身价是170亿美元。
伊坎喜欢的商业模式是收购一个很有潜力但表现并不好的公司,重组这个公司,告诉管理层应该怎么改革,改好了再卖掉。
伊坎以前就是学哲学的,哲学跟这种工作有什么关系呢?哲学的一个智慧,就是看你在混沌不明的情况下能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在互相矛盾的情况下能不能正常行事 —— 这其实是咱们说过多次的道理。
收购一个公司之后,伊坎对管理层的重组改革,就运用了这个精神。
安德斯在《华尔街日报》当过记者,他跟伊坎有过很多次交流。伊坎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总要跟人解释清楚他为什么要这么干。他先说一遍自己的改革意见,再说一遍那个公司管理层的不同意见,然后还要解释一下为什么管理层错了,管理层缺少了什么关键信息才犯了这个错误。
伊坎善于转换不同的视角来看一个问题。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又尊重别人的意见。
这就是一种哲学家气质。关键词是“矛盾”!哲学让你学会适应矛盾。
再比如说,排名很高的风险投资者中,有很大的比例的人以前都是学习跟金融没有关系的专业,其中学哲学的人有很多。其中有个投资者是这么说的 ——
想要做一个成功的投资者,你得同时拥有两个素质,这两个素质看似是矛盾的。
首先,你要非常有主见,你一定要相信自己这个投资能成功,你才敢干。
第二,你还要有一个开放的头脑,能够随时接受新的信息,勇于推翻自己之前的决定。既要坚持、又要改变,很矛盾,典型的哲学家气质。
这个道理我们在中《风险投资人的养成》这期节目提到马克·安德森的时候,也说过。
自由技艺是统治世界的技术,现在你看,这些自由技艺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没进政府部门,但是真的正在统治世界 —— 至少也是在运转这个世界。
当然他们可不是一毕业就能统治世界。考察美国刚毕业5年的各专业平均工资排名,排第一的是计算机,平均年薪63,500美元,前几名都是实用的技能,而哲学专业平均年薪只有44,700美元,往后是政治、历史、英语、心理学专业,一年只能挣三四万美元。
但是你考察那些毕业10年到20年这个区间的各专业收入,学自由技艺的人的工资水平就逐渐增高。排最前面的还是计算机,平均年薪111,000千美元,但这时候学哲学的达到了84,000美元,学政治学的是79,900美元,已经分别排到第三和第四位。
然后你再考察各专业最成功的人才一生的总收入,前十名里面第一位就是政治学,一生收入481万美元;第二位是历史,375万美元;哲学排第四,346万美元。
这就是自由技艺的后劲。你的起薪不高,但是如果你学到了真本事,最后一定会拔尖。
我对中国的文科教育不太了解,但我感觉如果你学的是人文学科,那么学习大概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学事实”。你得记住哪个年代发生什么事儿,哪个皇帝有什么政策之类。
第二层是“学观点”。比如怎么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甚至各位名家的观点,你得知道。
这些事实和观点,固然是必备的专业素质,但是如果你毕业以后就不搞这个专业了,它们就只是谈资而已。
第三层,是“学方法”。你能不能直接考察一下当时的原始材料,比如说太平天国相关的经济数据,清朝大臣的什么奏折之类,从中得出自己的观点,还能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这才是批判性思维,这才是真正值钱的技能。
试想一个掌握了批判性思维的人,如果还能钻研一点最新的科技,他怎么可能找不到好工作呢?
表面上看毕业以后都改行了,但实际上学哲学的人的确靠着哲学气质,学社会学的人的确靠着社会学修养,学国际关系的人的确运用了国际政治手段在做事。他们把软技能和具体的公司业务结合在一起,都取得了成功。
但是话说回来,怀才毕竟不是怀孕,软技能很难体现在大学成绩单和简历上。那你怎么才能让别人知道你有这些技能呢?
小时候我爸经常跟我讲一个理论:文科的主观性太强,你最好钻研理工科的硬功夫 —— 你的水平是明摆着的,谁当权都得用你,跟政治立场没关系。我觉得我爸说的很有道理。这大概也是学理工科的人共同的道路自信。我有技术,这是硬功夫,是我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关键。
有道理是有道理,但是当你考察真实世界的时候,有时候你觉得可能还有别的道理。
比如说,苹果公司的工作肯定都是好工作,工资很高,而且很有成就感,相信大多数工程师都想有机会去苹果工作。我们可以想象,苹果公司录用人的要求肯定是非常严格的,能进苹果的大概都得是名校毕业生吧?
有人拿 LinkedIn 上的数据统计,发现苹果公司员工的毕业院校中,排名第一的,是圣荷西州立大学(San José State University),一共有1484个人;排名第二是斯坦福大学,有250人。
这就很有意思了。圣荷西州立大学是个声望很一般的学校,申请这个大学很容易,录取率高达63%,它的生源跟名校没法比。那为什么圣荷西州立大学有这么多学生能进苹果公司呢?
答案非常简单,因为圣荷西州立大学就在苹果公司旁边。大学生平时跟苹果公司接触很多,做个实习生,开个技术研讨班,大家交流方便,互相之间都认识。
所以这个世界并不是一条直线,谁学习努力谁就去好学校,谁去好学校谁就获得好工作,谁工作好谁的收入就高……不是这样的。除了个人奋斗,还有一些别的变量能左右你的命运。有时候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就可能是你成功的关键。
那怎么样才能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呢?也许关键是你认识正确的人。
《你可以做任何工作》 一本非常实用的书,是写一本文科生的找工作指南。但我们也可以用一个社会学的视角读这本书,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运行的。
我们知道自由技艺的技能是“软技能”,像批判性思维,一个人的水平高低很难用一个客观的硬指标衡量。也许两个毕业生的成绩单差不多,但是实际水平能相差很多。所以“文科生”找工作最好的办法是面对面交流,让人充分了解你。最理想的,就是得到一个机会直接跟公司的高层谈。高层很多就是出身于自由技艺专业,他们更懂得软实力的价值。
问题是怎么获得这个交谈的机会。对于那些特别厉害的公司,大多数求职者在递简历这一步就被淘汰了。
你可以让大学老师推荐,你可以参加所在行业的会议去跟相关的公司接触。但最有效的办法,是找一个中间人,让他把你引荐给这个公司。
这就是一个有点矛盾的局面。自由技艺是研究人的学问,是个特别讲个人关系的领域。古代学习自由技艺的都出身于社会顶层,他们根本不差关系。可是现代有大量老百姓的孩子学自由技艺 —— 特别是有很多第一代移民的子女,本来想当个医生,一上大学就被政治学给吸引了,而他们的家庭并不能提供太多社会关系支持。这些人找谁引荐呢?
最理想的中间人,是你所在大学那些已经毕业多年,现在在社会上混得比较好的校友。
里德学院(Reed college)有个毕业生,是个女孩,在毕业后的一年内什么都不想干,跑到日本的一个海岛上过了大半年与世隔绝的生活。后来她过腻了,就想回美国找个工作。
她什么人都不认识,就在网上乱找,发现耐克公司正好有一个职位,自己很感兴趣。但是她对这个职位几乎是一无所知。
那她怎么办呢?所幸的是里德学院有个校友网,大约相当于 BBS 之类的社交网络。女孩就发了一个帖子,说我想找耐克的这份工作,请教诸位师兄师姐有没有谁了解这个职位的情况,任何信息都可以。
校友是愿意帮校友的,谁都希望自己学校的势力越来越大。结果这个帖子有十几个人回复。有人说我知道耐克会在面试的时候会问你什么问题,我可以给你讲讲。有的说我认识耐克一个比较高层的人,我可以把你介绍给他,你直接跟他联系。
对新人来说,这种内部信息可太重要了。耐克公司的日常企业文化,有什么工作偏好,这些并不是保密信息 —— 但你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可能会觉得非常神秘。有个内部的人给你讲讲,你在面试的时候就能获得很大的优势。有人给你指引一下,你就比别人更容易获得面试机会。
里德学院这个女孩最终得到了耐克的工作。我觉得这件事特别有意思 —— 你说这公平吗?这是不是腐败呢?我们设想耐克大概不会给她什么加分照顾,但她的确得到了一个有点不公平的机会。
这种不公平的机会,大概是校友网络最重要的两个作用之一 —— 另一个作用是给号召校友给母校捐款。
美国大学非常非常重视校友网络。有的大学会主动邀请毕业多年的校友回来搞活动,给毕业生讲讲相关行业的机会和经验,这种见面会每年要办很多场次。里德学院用的那种校友网络系统,现在是一个专门的、供各大学搭建校友网络的工具,叫 Switchboard。
有人调查,美国46%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重点使用了校友的关系,安德斯认为这个数据还应该继续提高 —— 而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这已经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我们中国的文化是讲关系的,但中国毕业生找工作,怎么会这么大规模地用校友的关系,恐怕更多的是让家人和朋友帮忙。其实那些比你早毕业几年的校友,在你进入社会的过程中能起到的作用可比“同学会”、“同乡会”重要得多。
毕业生找工作,你应该用30%的时间去寻找工作机会,做做纸面上的调研看看哪个公司在招人;用10%的时间去制作和投递简历;然后剩下这60%的时间,要全部用来搞社交 —— 去跟校友联系,去认识外面的人。
美国人说的这种校友网的关系,英文是 connection 或者 network,我觉得它跟中国人说的“关系”可能不完全一样。网络连接主要是信息上的交流,无非是现在有个什么内部信息你告诉我一声,或者你把我介绍给谁谁。校友网其实是个信息网,或者说“机会网络”。
而“关系”,则更多的是“人情”上的往来。如果一个毕业生是动用“关系”获得职位,可能是他的水平不够,受到了特别的照顾。以前我欠你一个人情,现在我还给你。关系网是个人情网。
机会网络在不怎么熟悉的人之间就能有效运行,而“关系”则在熟人之中运行。可能正因为有这样的区别,英文里提到中国式关系,有时候并不翻译成 connection 或者 network,而是直接写成汉语拼音,“guanxi”。
现代社会是陌生人世界,大家为了共同利益在一起合作,为了人情而录用一个人的情况可能会越来越少见,所以机会网络应该慢慢取代“关系网”。
有人说美国人干什么都是公开公平公正,有的人说美国人也讲关系搞腐败 —— 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是美国人不是特别讲“关系网”,但是把“机会网络”几乎给系统化了。校友网络、推荐信、公司员工的“内推”,这些都是制度化的鼓励用“自己人”。
这种做法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有个自己人推荐总比胡乱找个人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对机会网络之外的人非常不公平。
也许“公平”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在一个公平的世界里,这个人不管是谁、不管是哪个大学毕业的、不管他认识谁,只要他有能力就有机会 —— 而真实世界显然不是这样。现实就是这么个现实,你不服不行,只能尽量扩大自己的机会渠道。
校友网络在美国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软技能比硬技能更需要机会。
那么假设现在你有一个机会跟某公司的高层交流,你应该说些什么呢?
一本非常实用的书,今天说的其实是找工作的面试技巧。不过我还想借此机会说点人生的体会。
不论哪个公司招人,都不是完全靠大数据的硬指标筛选,最后肯定要有一个意会的过程。双方在常规的交流之外还要聊一聊具体工作以外的东西,看看能不能对你有一个立体的了解。这就是讲故事的机会。
只要你故事讲得好,哪怕公司本来没有一个适合你的职位,都会为你创造一个职位。哪怕你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也相信你只要愿意学就能很快学会。
在海外生活的中国人对于这一点可能有感触。我们知道美国人的讲话能力非常强,从小学校教育就重视表达,一说话都是一套一套的。那么在同等情况下,哪怕中国人的技术更好,工作机会也被美国人抢走了。这个其实不是种族歧视,是自我表达能力的问题。
像印度人,在美国的势力非常强大,尤其是在高科技公司管理层这一块,中国人的势力远远不如印度人。这也是因为印度人讲故事的能力特别强。印度人的英语发音并不标准,但是他们敢说,而且往往能说到点子上。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局面就是一个印度经理欺负他手下几个技术比他好的中国员工。我们经常嘲笑印度人是 “PPT 治国”,但是这个讲故事的能力你不可不察。
这也说明“自由技艺”的软技能,是我们当代中国人的一个短板。
我们看中国的电视选秀节目,选手在才艺表演之前,也知道要讲讲自己的故事。我家里怎么怎么困难,可我就是喜欢唱歌,我就是喜欢音乐……效果也不一定好。所有人都知道讲故事好使,但是我们的经验还很不足。我们讲故事的方法还不太对,我们没有掌握好故事的套路。
实用的面试故事套路。公司招人面试,最关心的是三个问题:
第一,你能不能干这个活;
第二,你愿不愿意干这个活;
第三,你跟我们公司般配不般配。
现在你讲的故事,就要解决这三个问题。
大人物在跟人谈话之前,比如说总统会见外国政要,助手都会给他提供一份“谈话点”,也就是 talking points。怎么寒暄怎么拉家常开玩笑你随便,但是这几个点你必须给到。安德斯的套路,就是五个谈话点。
1.逆境
文科生以丰富的人生经历为荣。最值得吹嘘的一种故事就是你有过什么样的逆境,经历过什么样的失败。你可以像选秀歌手一样说说自己家庭的贫困,也可以像海外游子一样说说自己独在异乡的艰难,或者像创业者一样吹吹自己大胆的尝试和惨痛的教训。
但是请注意,你重点强调的可不是困难有多大,而是你是如何战胜这些困难的。最近流行一个词叫“grit”,也就是坚韧力。你要证明自己是个有坚韧力的人。你战胜了的逆境才是你的宝贵财富,如果你被逆境打垮了,那你的故事也就结束了。
你要证明自己不但没被逆境杀死,而且更强大了。最好举重若轻,把明明很大的困难轻描淡写,充满乐观情绪。然后你要顺便感谢一下在困境中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让人感觉到你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2.影响力
你是否曾经说服过别人?是否曾经力排众议,让事情按照你的设想走?你是否曾经组织过一帮人去搞一个什么大活动?
也许公司会问问你的交流能力怎么样,也许公司会问问你的领导力怎么样。而安德斯有句话说到点子上了:所有的交流问题本质上都是领导力问题,所有的领导力问题本质上就是交流问题。如果你善于说服别人,说明你天生就具备领导力。
3.技术水平
你会不会使用一些现代常用的专业工具。咱们千万别小看文科生用的工具,他们并不仅仅会用个 Word 和 Excel。像社会学、心理学这些专业用的统计学工具还是很有技术含量的。因为这些东西有一定的门槛,公司会关心你会不会用。你可能在学校就学会了,没用过的话,你就要自学,或者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
4.合拍
公司希望招个干活儿能干到一起去的人。你应该对你申请的这个工作有所了解,这就得靠你的调研能力了。面试之前,你能不能运用一下批判性思维,自己找资料,对这个公司做一些深入的研究。然后再来说你对公司有什么了解,你能为这家公司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以前面试人的时候,喜欢问应聘者看过什么书。应聘者就会报一大堆书名,但其实 FBI 最想听的是他们看过汤姆.克兰西(Tom Clancy)的间谍小说。有一段时间,凡是说看过克兰西间谍小说的人都容易被录取。后来这个内部信息被传出去了,然后每个来面试的人都这么说,这招就不好使了。
但这个道理是公司想知道你和我们合不合拍。
5.成就
和别人相比,你有没有什么出类拔萃的地方。这就是你吹嘘以往成就的机会。成就不一定是实际的工作经验。比如咱们上次说过的那个在斯坦福学的是国际关系,后来在 WikiHow 担任项目经理的康诺利,在参加工作之前就有过不一般的事迹。
从斯坦福毕业之后,康诺利整整一年都没找到正式工作。我们能够想象到,大概没有几个公司的招聘广告里写着我们需要国际关系专业的人才。
不过找工作也不能完全以招聘广告为准。并非所有新职位都是雇主先想好了需要什么人,列举各种条件登广告招聘的。有统计说,至少有六分之一的新工作不是规划出来的 —— 事先连老板都没想到公司需要这么一个岗位,是遇到了合适的人,临时创造出来的岗位。
历经挫折之后,康诺利看到 WikiHow 在招聘一个负责视觉艺术的经理。康诺利投了简历,并且获得了一个面试机会。双方很快就发现康诺利根本不具备视觉艺术的专业技能。但幸运的是,面试的时候 WikiHow 的总裁正好在场。总裁就让她随便讲讲自己的经历。
康诺利抓住了这个讲故事的机会。康诺利说,她刚刚和男朋友去印度尼西亚玩了一段时间,而且玩出了水平。她想了解当地珊瑚礁的情况,就专门采访了很多渔民。康诺利只学了一句印尼语:“给我讲讲珊瑚礁”。她跟渔民说这句话,渔民就对着她的摄像头讲很多。她回去找人翻译渔民的话,还把采访录像剪辑成了带字幕的纪录片。
WikiHow 总裁一听,人才啊!当场决定让康诺利负责多国语言翻译项目 —— 而且这个项目就是因为遇到了康诺利才上马的。
这些套路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做到的人很少。
你要申请国外的研究生,得写个“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这其实就是讲你自己的故事,而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我以前在物理系,就有很多国内寄来的申请材料。我们发现很多人的写法跟选秀歌手差不多,“我多么多么爱物理”。有的说是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指引我走上物理的道路,有的说是我从小就读过《时间简史》……这就是错误的套路。
人人都可以说爱物理,我们关心的是你有没有能力做物理研究。我们要听的是你的科研故事。解决过什么难题,跟人怎么合作的,有没有什么核心技术,你的研究兴趣跟我们合不合拍,你发表过什么论文没有?按照咱们今天说的套路这么写,才是一份合格的个人陈述。
再往大了说,连美国总统竞选也是这个套路。奥巴马说,我父亲是一个移民,后来他抛弃了我妈妈,我从小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我是一个黑人我怎么怎么不容易……但是这些都不叫事儿现在的我就是这么乐观而又强大。特朗普说我做过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和这个项目,现在我想做造福美国的大项目。
所以讲故事不仅仅是个面试技巧,真是人人必备的技能啊。
把这个道理再进一步,也许你应该为了到时候有好故事可讲,专门按照这五个套路去做些事情 —— 也就是有意识地刷经验值:
多尝试,经历失败,丰富你的人生经验;
多跟人交往,练习交流和组织能力;
学点技术,掌握一些实用工具;
要善于做调研,了解你所在的领域正在发生什么事儿;
找机会取得能让自己脱颖而出的成绩。
如果一个人真的做到了这些,哪怕你知道他是特意“刷”出来的经验值,你能说他不是人才吗?
我们知道美国名校录取并不是只看考试成绩,还要看课外活动之类的“综合素质”。现在美国就有很多机构,给高中生提供“大学咨询”服务 —— 其实就是帮你刷经验值。
花钱购买了服务,这个机构就会介入你的高中生活。他们会安排你去做一些事儿,去哪儿当个志愿者,参加什么课外活动,选修什么样的课程。按照他们要求的做,你的简历就会很好看,他们就能帮你申请到很好的大学。
你说这公平吗?我说一点都不公平。我们探索的不是“公平世界”,而是真实世界。
其实很多大学老师都有个隐忧:作为一套强有力的软技能,自由技艺并不限于“好人”使用,而且也不能把人变成“好人”。不管是不是好人在用,都是掌握自由技艺的人统治真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