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成功靠的是拼爹?能成事的人,都非常信奉这一点。

2019-10-07  本文已影响0人  and夏小麦

我所在的一个写作群招聘编辑岗位,只负责排版,需要3天,一天500块:

我看了一下要求和时间,自己很合适啊。

于是马上联系群主,说了自己的情况,结果对方说“需要ps”,这一句话把我打住了。

因为我不会。

就这样,我和一天500块的兼职错过了。

这当然怪自己没有平时相关的技能了。突然想起来那句话“机会只垂青于做好准备的人。”

甚至,我越来越深的体会。

上个月初,马云卸任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网上一片锣鼓喧天的相关消息。

我在前一天发了一个关于马云的状态:

「...教师节,55岁的马云将正式辞去阿里董事局主席一职。但他应该永远也忘不了39年前,在杭州西湖边认识的那个男孩——来自澳大利亚的大卫·莫雷。

1980年,在杭州西湖边上,16岁的马云遇见了来自澳大利亚男孩大卫·莫雷(David Morley),俩人从此认识了。

此后,马云和大卫·莫雷成了笔友,和其父亲肯·莫雷成了忘年交

在那个车马都慢,依靠信件来往的年代,对于少年马云来说,或许也不曾想到会有一段30年的跨国友谊。

博达克咨询公司董事长邓肯•克拉克(Duncan Clark)在出版的书《阿里巴巴:马云的商业帝国》(Alibaba: The House that Jack Ma Built)中讲到,刚开始马云和莫雷用英文互通书信,马云写信时,每一行下面都会空一行,莫雷会纠正他的英语,然后再回信。

这一来二去,加上马云有不错的英文基础,俩人就开始用电子邮件交流。

1985年,马云应莫雷父子邀请第一次走出国门,来到澳大利亚悉尼。莫雷一家人带他去看歌剧院,还有Taronga动物园。

后来,马云又去了美国,接触并认识了互联网,受到启发。他回国后建立了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中国黄页。

再后来,全世界的人都认识了他。

出走半生,如今归来是少年。

回头看,在80年代,一个16岁就敢搭讪老外的男生,可见马云能成功,一定不是偶然,是最初的勇气、胆识和自信。」

这条消息在24小时候内阅读量达到了850万+,点赞6000+,评论1400+,被转载100+。

我大半天时间都在回复各种评论,却发现很多人把马云的成功归于他的父亲——马来法,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主席,甚至有人直接说他是富二代,不然怎么可能在大多数人生活还没有保证的80年代,16岁的马云就能学英语,还出国?

绕来绕去,这又说回了现在依然热的“拼爹”话题上了。

或许马云的成长环境确实优渥,但我更相信是他自己的努力、思维和勇敢。

现在他成功了,怎么看怎么好。

但对于当时一个16岁的少年,谁能预测到他会创立一个目前市值4584亿美元的阿里巴巴商业帝国呢?

但看着这张39年前的照片,马云脸上自信的神态和眼里的光芒,那么多年一直都在。

在那么多的评论里,有几个人我印象特别深刻。

01

一个人说:“我终于明白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我的理解是,他明白了想要有机会,至少要走出去,马云不也是到西湖边上才遇到莫雷的吗?

不过,我故意问他:“不是阅人无数吗?”

他说,行万里路的过程中一定可以遇到机会。

这句话朴实的让我想掉泪,心里又满是欣慰,好像终于有人看懂了我写这个故事的初心和内心表达:那些背景、机遇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

你得先走出去,才会有新的遇到。

02

一个人说:“一个个的阴谋论,马云家里怎么样,爸爸多少牛逼,看到有人成功就一定要说服自己人家都是靠关系,不管马云,马化腾,任正非,王健林等。

其他人我不知道,马云我知道,那是真屌丝,因为马云在我老家农村住过好几个月,18罗汉吴泳铭知道吗,是我们村的(杭州桐庐珠山村),在阿里巴巴之前就跟马云了,那时马云哪里来钱?哪里来关系?村里人说是个牛贩子,那个会说,头头是道......”

这又是一个朴实的评论。

马云创业时的艰难网上一搜都是,哪儿有那么顺呢?

期间和投资人、和政府、和商户等各种打交道的过程,一定是历经了坎坷,只是他人没有看到,说出来也就是几句话的事,根本表达不了的。

03

一个人说:“家庭优越的人,努力了就会成功。家庭穷苦的人,努力了还得看运气能不能帮忙。”

讲真,我看到这句话,挺难受的。

因为我也是他口中那个穷苦的小孩,走到今天也并一无所有,以至于我会把这句话对标我自己,想掉泪。

可是再一想,我真的竭尽全力了吗?每一阶段都做好了事情吗?

并没有啊,比如开头提到的PS技能,我都说了多少遍要学会那个技能,但是直到现在都没有掌握。

是自己过去不足够努力啊,得认。

而作为一个平凡人,我身边也有很多平凡人,但他们依然在认真努力着,然后他们中的一些人逆袭了。

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

这曾是支付宝一篇文章的题目,今天来读,它依然很扎心:

“每天都在用六位数的密码,保护着两位数的存款”;

“对所有大牌下的每个系列化妆品都如数家珍;

但你绝不会透露自己,用的只是赠品小样”;

“在家心疼电费,在公司心疼房租”;

“小时候总骗爸妈自己没钱,现在总骗爸妈,没事~我还有钱”;

......

我们一边丧,一边安慰自己,一边在被生活狠狠吊打后,才知道:还是努力吧,至少它让我们的人生有变好的希望。

and夏小麦:日更2000字,喜欢倾听,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一枚女青年,希望到80岁还能记起今日模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