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随时掌控自己的心境

2024-08-17  本文已影响0人  看繁星

《中庸》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王阳明来到龙场得驿站后,除了他自己以外,随从们都病倒了,王阳明就一人把“家务活”全部包揽下来,提水、砍柴、煮粥、做饭,无微不至地服侍随从们,从“王大人”变成了一个合格的“保姆”。做到这些还不够,随从们客居他乡,缺衣少食,心情郁闷,病体难以康复,王阳明又放下哲学家的架子,声情并茂地讲段子,演小品,唱民歌,千方百计地逗大家开心……

总之,什么都做,就如君子一样素其位而行。

儒家认为,“一事不知,儒者之耻”,所以儒家向来强调,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是“不器”。

什么是“不器”?就是一个人的才能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他打通了心灵的某一关节,做什么事都能适应,都能做得很好。这就是儒家在人才培养上的理想人格——全才。

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前,有时难免也会无明火起,感到命运对自己如此的不公。

自己不就是因为上了一篇言辞并不十分过激的奏疏吗?竟然因此被贬谪到这么个鬼地方来,受尽非人的折磨,天理何在?!每当想不通的时候,王阳明便向自己问这样一个问题:“要是圣人处在这种环境下,他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呢?”

通过效法古圣先贤,王阳明领悟到了一个能迅速改变心境的方法。

“以心印心”的智慧。

每当想不通的时候,王阳明便向自己问这样一个问题:“要是圣人处在这种环境下,他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呢?”通过效法古圣先贤,王阳明领悟到了一个能迅速改变心境的方法。

所以,如果我们想从别人那里获得改变的力量,就一定得有一个在内心“模仿”他人信念的过程。

当你遇到令人困惑的事,受到打击,充满挫折感时,不要因此而沮丧,更不要把当前的事看得太严重,找个地方静静地待一会儿,让心情放松,借此机会反省一下。自己的内心是消极的吗?自己是不是在不断地做那些对改变环境毫无帮助的事,如怨天尤人、自怜自贱?这些负面的想法具有很大的破坏性,长久陷入其中,会消耗身心的大量能量,使人面临崩溃的边缘。

现在,请你仔细考虑一下:如果是那些非常优秀的人(如圣人)碰到该情况,他们的心态是怎样的?细细地揣摩这一点,让精神和身体尽量放松,在脑海中浮现你所尊崇之人处理当前困境的情境,进入他们的信念之中。

正如古人所说:“君子之学,求尽吾心焉尔。”

君子平常的所作所为,追求的是一种提升自我、彻底认识自己心性的境界,而不是抱有其他功利目的的。

孟子云:“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有了这个大目标,那些次要的事物就不能扰动自己的心了。素其位而行,绝不是抱残守缺,不思进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