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rnado 源码分析 - 基础篇
简述
源码分析基于 Tornado 2.0 版本,2.0 版本时候 Tornado 的介绍还是:
Tornado is an open source version of the scalable, non-blocking web server and and tools that power FriendFeed.
这个时候介绍中还未加入 asynchronous networking library
,关于 Tornado 在以后版本中对 asynchronous 的支持,在下篇文章会进行介绍。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 Tornado 基本执行流程,对 HTTP Request 的解析和处理,和 No-blocking I/O
在 Tornado 的具体应用。
执行流程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 Hello World 示例分析其基本的执行流程。
#!/usr/bin/env python
import tornado.httpserver
import tornado.ioloop
import tornado.options
import tornado.web
from tornado.options import define, options
define("port", default=8888, help="run on the given port", type=int)
class MainHandler(tornado.web.RequestHandler):
def get(self):
self.write("Hello, world")
def main():
tornado.options.parse_command_line()
application = tornado.web.Application([
(r"/", MainHandler),
])
http_server = tornado.httpserver.HTTPServer(application)
http_server.listen(options.port)
tornado.ioloop.IOLoop.instance().start()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in()
代码测试无误后,添加 pdb.set_trace()
开始获取 "调用堆栈"。
class TestHandler(RequestHandler):
def get(self):
import pdb
pdb.set_trace()
self.write("Hello, World!\n")
使用 curl
请求 curl http://localhost:8888
触发断点。
在 pdb
中输入 w
获取详细堆栈信息,输入 u
d
可在上下堆栈之间切换,查看函数的调用情况。
以上测试方法来自于 参考资料 2。
IOLoop
先来看一下 IOLoop 的基本功能:
可以看到 IOLoop 是典型的 Reactor 模型 的实现。
再来看一下 Hello World 那个代码的详细执行流程,以及 IOLoop 是如何发挥总调度作用的:
IOLoop 调度流程
比较重要的是绿色部分把 listening socket fd 和 connecting socket fd 添加到 ioloop 中的过程。然后 ioloop 在监听到这些 fd 可用之后,开始调用对应的处理函数开始处理。
HTTP Request 的解析和处理
HTTP Request 的解析和处理数据的读写都是通过 IOStream 实现,绿色部分表示对 HTTP Request Header 和 HTTP Request Body 的处理。
为加深对 IOLoop 的理解,我们来实现一个简单的 EchoServer。
def handle_accept(fd, events):
connection, address = fd_sockets[fd].accept()
fd_sockets[connection.fileno()] = connection
io_loop = tornado.ioloop.IOLoop.instance()
io_loop.add_handler(connection.fileno(), handle_read, io_loop.READ)
def handle_read(fd, events):
data = fd_sockets[fd].recv(1024)
if data:
fd_sockets[fd].sendall(data)
else:
io_loop = tornado.ioloop.IOLoop.instance()
io_loop.remove_handler(fd)
fd_sockets[fd].close()
def main():
s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s.bind((HOST, PORT))
s.listen(5)
fd_sockets[s.fileno()] = s
io_loop = tornado.ioloop.IOLoop.instance()
io_loop.add_handler(s.fileno(), handle_accept, io_loop.READ)
io_loop.start()
各 Class 的主要作用
Tornado 各个类的分工还是很清晰的,实现也比较容易看懂。
-
HTTPServer
处理套接字的 listen/bind/accept。
-
IOStream
处理套接字的 read/write。
-
HTTPConnection
处理与 HTTP client 建立的连接,解析 HTTP Request 的 header 和 body。
-
IOLoop
I/O loop,循环取出可用的 fd,并调用对应的事件处理函数。
-
RequestHandler
处理请求,支持 GET/POST 等操作。
No-bloking I/O
先看两个事件处理函数:
def handle_read():
socket.setblocking(False)
while True:
try:
data = socket.recv(1024)
except socket.error, e:
if e.args[0] in (errno.EWOULDBLOCK, errno.EAGAIN):
return
raise
def handle_accept():
socket.setblocking(False)
while True:
try:
connection, address = sockets.accept()
except socket.error, e:
if e.args[0] in (errno.EWOULDBLOCK, errno.EAGAIN):
return
raise
考虑一下这里为什么要采用非阻塞方式来 read/accept 数据?
我们发现 IOLoop 已经通过多路复用帮我们监听了所有 fds,等 fd 可用之后才开始调用对应的事件处理函数。换句话说在调用 handle_read/handle_accept 我们已经知道 fd 可用了,那为什么不采用阻塞 I/O 读取,而要采用非阻塞 I/O 的方式呢?
问题其实可以抽象成「多路复用为什么要搭配非阻塞 I/O」,具体讨论可以参考 这里。